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滨州市2019年中考历史试卷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中国市场被打开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冲击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举一反三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官员耆英等人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停泊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战舰“皋华丽”号上签约,条约签订时原无定名,史籍中又称《江宁条约》

——徐梁伯、蒋顺兴《江苏通史·晚清卷》

材料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

材料三:“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四:下列三幅不同年份的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三次会议

      1921年               1935年                  1945年

材料五: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而做出了种种努力,全系由民族生存的点出发。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使清朝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现实的危难促使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从玄学思辨和古籍考据中惊醒过来,他们开始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举起“经世致用”的旗帜,谋求解决现实危机的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光辉思想。基本内容为: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态,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摘选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经世致用”解决现实危机的表现。( )

B.清政府掀起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

C.“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反对学习西方。( )

材料二

①上海轮船招商局股票

②1876年太常寺卿陈兰彬奏称:“(轮船)招商局未开以前,洋商轮船转运于中国各口,每年约银七百八十七万七千余两。该局既开之后,洋船少装货客……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已一千三百余万两”。薛福成也认为,中国自设招商局与洋商争衡,“收回利权者,已不啻五之三”。

——刘莘《经济诉求与政治取向——论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①②两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材料概括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报刊

创办者

内容简介

《时务报》

梁启超

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民报》

孙中山

发刊词“今者中国前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故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待不可以须臾缓。”

《新青年》

陈独秀

1919年1月刊登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

1919年9月发表《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女子与男子受同等教育”;

1920年9月《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与秘密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的思想主张。并根据材料归纳《新青年》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