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预测卷四
材料一:2016年11月,“24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节气有着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24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身,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很多国家人民的生活。
材料三: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24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 - Sweeping 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24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学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采自《中国行业资讯网》等)
材料一:新华社联合国2015年2月26日电 第69届联合国大会26日召开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该决议决定联大将于5月召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会议,认可各会员国对反法西斯战争有各自的胜利纪念日,决议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人类,特别是亚洲、欧洲等地区民众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材料二:二战时期某年度亚洲部分国家死亡人数统计表
国家 | 战争死亡人数 | 死亡人数占总人口数百分比 |
中国 | 约18,000,000至20,000,000 | 约3.48%-3.86% |
朝鲜半岛 | 约378,000至483,000 | 约1.6%-2.06% |
菲律宾 | 约557.000至1,057,000 | 约3.48%-6.6% |
日本 | 约2,621,000至3,120,000 | 约3.67%-4.37% |
材料三: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我国举行了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展示国威军威,凝聚全民力量。
广大网民纷纷发表感言,为阅兵活动点赞:
网民“春春lucya”:看着战机飞过广场上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情绪高涨,泱泱大国气势恢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自豪!
网民“老朱”:这次大阅兵是对美丽中国的“精神礼赞”,更是开拓未来的“集结号”。当今的中华民族已是今非昔比,一个崛起并强大的中国永远都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