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9年高考历史四模试卷
材料 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或代表,远不是什么新鲜意见,问题在于如何解释它。所谓“解释”却包含解释者的历史立场和现实态度在内。在中国近代直到今天,对此就有激烈的分歧和争论。保守派经常以保卫孔孟之道作为维护民族传统的旗帜,来对付实际是抵抗时代的挑战;急进派则以得到孔家店彻底否定儒家来作为振兴民族、改造文化的出发点。但无论是保守派或急进派,都似乎并未对儒家或儒学的根基、内容和形式真正作出多少深刻的研究,并没有客观地分析它的各个主要方面、特征、优缺点及其可能的前途;也就是说,对民族传统缺乏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反思。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材料一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角色的自我认同方面是单向的,与学术功能相比较,其政治功能被极端地强化了,由“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为理想的自我角色认同。这种相当自觉的“入世”体验在西方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是极为罕见的,著书立说,探寻真理,是他们自我确证的角色观念。
材料二 当近代的西化浪潮拍岸而来,在适者生存的普遍法则支配下,中国被迫拜西方为师,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诞生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萌发了与大一统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了新的角色认同。然而另一重政治自我的知觉机能并未因此而衰退,反而在外界的种种刺激下变得空前的够感和强化。就这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中就扮演了学术和政治的双重社会角色。……在西方近现代知识分子那里,学术与政治这双重角色就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西方社会是一种政治、经济、文化三足鼎立的多元化权力格局,因而西方知识分子既是学术的主人,又是社会的良心。然而近代中国社会却是一个以政治权力为轴心的传统的高度一元化的社会,这就产生了学术与政治之间难以避免的冲突,使知识分子处于自相矛盾的境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