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吉林省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七百里          方:地方 B、始一焉          反:通“返”往返 C、吾与汝毕力平    险:险峻的大山 D、朔东          厝:安放,放置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之力        自为大有所益 B、告之帝        闻之宋君 C、面山居        山不加增 D、操蛇神闻之    河阳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A、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B、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将要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C、用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D、用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将要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盘古开天辟地

     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在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这巍巍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息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林,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了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草    垛   杜怀超
  ①草垛,乡村独有的风景,在树木和村庄的包围中,星罗棋布地排列着。远远望去,宛如落入人间的神明,在炊烟生起的地方,守护着村庄,又像一轮堇(jĭn)色的太阳,转动着属于村庄的四季轮回,高矮胖瘦,残残缺缺。最后,一些新的面孔出现了,一些老的面孔消失了。草垛依旧蹲在村庄的角落里,默不作声。
  ②从灯红酒绿里走来,我对草垛有着深厚的感情。
      ③粮食前脚走进家里,草垛后脚就跟来了,它不会进家门,怕脏了屋子,像温顺的狗远远地守护着家门。如果说丰收的粮食,给了我们肉体一种物质上的温饱;那草垛啊,却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温暖,一种光的火焰,一种充满祥和和安宁的守候。
  ④草垛遍布晒场、牛圈以及阡陌,偎依着村庄,栖息在炊烟醒来的地方。童年时,我和草垛捆在一起,它是我淘气的房子,是我游戏的天堂。童年的迷藏、母亲的批评,都被我藏在这松软的草垛里了。我曾用草垛来藏鸡蛋,换取校门口诱人的麦芽糖;我曾在草垛上设陷阱,捕捉那胆大好吃的鸟儿。最令人痴迷的是,在夏日的乡场上,在昏黄的马灯下,我和少年的朋友们在月光下嬉戏,清香的稻草和着少年女友的醇香,一起涌上我的肺腑和胸膛,让我的情感莫名地汹涌起伏。这来自大地的恩赐,是父亲终日勤劳的回报,演奏着一支农家的小夜曲,恬静而令人陶醉。
  ⑤对草垛最为敬畏的人,莫过于父亲了。也许父亲对草垛比我更有深刻的记忆或者理解,在他面前,草垛是那样神圣、庄严。平时玩耍时浪费了几根草,总会遭来父亲的责打;从粮食走进家以后,父亲总要找个响晴的天,吆喝上我一起把草垛摊开,暴晒在六月的阳光下,使得每一根草上都沾满阳光的气息。父亲最自豪的就是堆草垛,草垛的大小好坏不是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今年的收成和一个人的尊严。父亲对堆草垛很有讲究,既要防水,又要防风吹倒。好的草垛,有时可以保持上好几年呢。
  ⑥草垛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记得那个年代,好像农村家家户户都缺柴少草,我记得我们家的门口也只有矮矮的草垛。俗话说,不怕锅无米,就怕灶无柴。后来,打草,成了我们家冬天的一个主题。为了堆起那高高的草垛,每天天不亮,我就坐在平车上,父亲拉着车,母亲在一旁走着,一起走向遥远的团结河去割芦苇。据说,河水里长着不少芦苇,收割回来晒干,可以作过冬的柴火。就这样,我们早上去,晚上回来,载着满满一车芦苇。芦苇收割尽时,父亲又会想出办法。房前屋后,树木很多,到了冬季,地上总会落满了树叶,树林里时而还能捡到枯树枝。搂树叶,这后来就又成为了我们收集柴火的又一途径。再后来,父亲还想出点子,带着斧头、锹等工具,到树林里挖掘伐后的树根,那可是过年烤火的上等燃料。总之,那个年代的冬季,我们家的门前,总会堆积着满满的大小垛。除了稻草、麦草,还有树叶、树根等堆砌成的高高的垛。我清晰地记得,在那些寒冷的冬日里,父亲的腰杆始终挺得直直的。
  ⑦也许,在父亲看来,草垛,就是他的粮食、炊烟,就是他生命中的温暖!然而,对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来说,草垛意味着什么?我们生之于土,养大、暖大我们的不是都市的柏油马路,也不是水泥和钢筋的建筑,而是我们熟悉的亲切的乡村,是我们孕育生命的襁褓和血脉。其实,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农民的儿子,乡村的子孙。篱笆、菜园、犁铧和袅袅的炊烟,都是我们生命里的风景,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它时刻召唤着我们,找回失落的勤劳、善良和坚毅的品质。霓虹灯下,我们的心荒芜了吗?也许,在行走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失落了庇护我们的草垛和成长的根系。都市的繁华或许不是我们的天堂,草垛才是我们最后的精神归宿!
  ⑧乡场上,是金黄的草垛,草垛上,是一片精神的家园,一群回归的鸟儿,在阳光下,对着天空唱响生命更迭的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