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201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全真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雪花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①雪花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②一百多年前,冰川学家们已经开始详细描述雪花的形态了,西方冰川学家的鼻祖丁铎耳这样描述雪花:“这些雪花有的像美丽的小侧舌,有的圆形,有的箭形……但都没有超出六瓣形的范围。”

    ③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却可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六角形雪片和六棱柱状雪晶是雪花的最基本形态,其它形态不过是这两种基本形态的发展、变态或组合,许多学者用显微镜观测过成千上万朵雪花后发现: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和各部分完全对称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无法形成的。在已被人们观测过的雪花中,再规则匀称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这是因为雪花周围大气里的水汽含量不可能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一样,只要稍有差异,水汽含量多的一面总是要增长得快一些。

    ④为什么雪花的基本形态是六角形的片状和柱状呢?这和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晶体习性有关。水晶和冰晶一样,都是六方晶系,不过水晶是二氧化硅(SiO₂)的结晶,冰晶是水(H2O)的结晶罢了。

⑤李白有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花真的有那么大吗?事实上,我们能够见到的单个雪花它们的直径一般都在0.5—3.0毫米之间。这样微小的雪花只有在极精确的分析天平上才能称出它们的重量,大约300—1000个雪花加在一起才有一克重。有位科学家粗略统计了一下,一立方米的雪里面约有60—80亿颗雪花,比地球上的总人口数还要多,雪花晶体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状况。据研究,温度对雪晶大小存在影响:当气温为-36℃时,雪晶的平均面积是0.01平方毫米;当气温为-24℃时,平均面积是0.034平方毫米;气温为-18℃时,平均面积是0.084平方毫米。

    ⑥不难看出,雪花是很小的。不要说“大如席”的雪花科学史上没有记录,就是“鹅毛大雪”,也不客易遇到。有些文学作品描写天气严寒时,喜欢用“鹅毛大雪”来形客。其实,“鹅毛大雪”是气温接近0℃左右时的产物,并不是严寒气候的象征。相反,雪花越大,说明当时的温度相对比较高。单个的雪花晶体,直径最大也不会超过10毫米,至多像我们指甲那样大小,称不上鹅毛大雪,在温度相对比较高的情况下,雪花晶体很容易互相联结起来,这种现象称为雪花的并合,尤其当气温接近0℃,空气比较潮湿的时候,雪花的并合能力特别大,往往成百上千朵雪花并合成一片鹅毛大雪。因此,严格地说,鹅毛大雪并不能称为雪花,它仅仅是许多雪花的聚合体而已。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雪花”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却可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B、雪花的各部分有可能完全对称,但有些看似规则均匀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 C、雪花晶体的大小,取决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温度相对较低,雪花会越小。 D、雪花在气温接近0℃,空气比较潮湿的时候,往往会并合成一片鹅毛大雪。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以设问的形式,既明确了说明对象,又激发了阅读兴趣,富有吸引力。 B、文章第③段中划线的词语“许多”,限定了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雪花的晶体微小。 D、文章运用逻辑顺序说明了雪花的基本形态,晶体大小以及鹅毛大雪的形成原因。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水晶和冰晶都是六方晶系,所以雪花的基本形态是六角形的片状和柱状。 B、单个的雪花晶体,直径最大也不会超过10毫米,至多像我们指甲那样大小。 C、雪花周围大气里的水汽含量不可能都一样,水汽含量多的一面增长得较慢。 D、严格地说,鹅毛大雪并不能称为雪花,它仅仅是许多雪花的聚合体而已。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远行

周太舸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

       父亲:“不,回家搭车。”

       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24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季节十二帖(节选)

林清玄

二月 立春

    春气始至,立春是在四日的七時一分。

    “日光开始温柔照耀的时候,请告诉我。”地上的青虫对荷叶上的绿蛙说。

    “我忙得很呢!我还要告诉茄子、白芋、西瓜、肉豆、荇菜,它们发芽的时间到了。”蛙说。“那么谁来告诉我春天到来了呢?”青虫说。

    “你可以静听远方的雷声或者仕女们踏青的脚步声呀!”蛙说。

    青虫遂伏耳静听,先听见的竟是抽芽的青草血液流动的声音。

六月 芒种

    “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曰芒种。”

    坐火车越过田野,偶尔会见到农夫正在田中插秧,点点的嫩绿在风中显得特别温柔,甚至让人忘记了那每一株都有一串汗水。

    芒种,是多么美的名字,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的盛放是芒种……有时候感觉到那一丝丝落下的阳光,也是芒种。

    六月的明亮里,我们能感受到四处流动的光芒。

    芒种,是为光芒植根。在某些特别的时候,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就仿佛把光芒种植。

七月 小暑

    院里的玫瑰花,从去年落了以后就没有再开,叶子倒仍然十分青翠,枝干也非常刚强。只是在落雨的黄昏,窗子结满雾气,从雾里看出去,就见到了去年那个孤寂的自己。

    这一次从海岸回来,意外看到玫瑰花结成的苞,惊喜地感觉自己又寻回了年轻时那温婉的心情,这小小的花,小小的暑气,使我感觉到真实的自我。

    泡一杯碧螺春,看玫瑰花在暑气里挣扎开放,突然听见从遥远海边传过来的涛声,一波又一波清洗着我心灵的岬角。

九月 白露

    “阴气渐重,凝而为露,故名白露。”

    几棵苍郁的树,被云雾和时间洗过,流露出一种沧桑的神色。我站在这山最高的地方向下望,云一波波地从脚下流过,鸟声从背后传来,我好像也懂了站在这里的树的心情——站在最高的地方可以望远,但也要承受高处的冷,还有那第一波来的白露。

    候鸟大概很快就要从这里飞过,到南方的海边去了吧?

    这时站在云雾封弥的山上,我闭上眼睛,就像看见南方那明媚的海岸。

十一月 立冬

    “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

    如果要认识青春,就要先知道青春有终结的时候。

    为花的开放而欢喜,为花的凋落而感伤。这样,我们永远不能认识流过的时间是一种自然的呈现。

    在园子里紫丁香花开的时候,让我们喝春天的乌龙吧!

    在群花散尽,木棉独自开放的冬日,让我们烘着暖炉,听维伐尔第,喝咖啡吧!

    冬天多么美,那枝头最后落下的一朵木棉,是绝美的!

阅读

大地的语言

阿来

①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②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③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器上的模样。

④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⑤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⑥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⑦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⑧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 麻。 菽。

⑨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⑩“爰采麦矣? 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在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⑪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宁静平和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⑫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⑬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的:“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的国家,许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⑭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汽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

(选自《大地的语言 阿来散文精选集》,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