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2019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二次模拟月考试卷

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又是最催人奋进的动力。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科一:帝国主义侵略护张和清王朝腐朽落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与种种救亡图存的探索相结合,连过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的独特历史细节,描绘出近代中国一幅苦难中不屈、黑暗中寻路、危难中图强的历史画卷。

——《复兴之路》

材料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节选自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三:中国崛起是一个“进行”时,从1949年至1978年用了30年时间,进入“端起准备期”:再从1979年至:2020年用40年时间,真正进入了“崛起起飞期”。

——《大国治理》

材料四: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我们团结台湾同胞,推动台湾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进展。

——习近平《告创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近代中国的苦难”开始于哪一次外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举出一例19世纪中后期,中国人民在“黑暗中寻路”的探索活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革命后,在中国比较早、较为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是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哪两次战争的伟大胜利?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进入“崛起准备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从“崛起准备期”到“崛起起飞期”的转折性事件是什么?列举一例我国进入“崛起起飞期”在外交事业上取得的具体成果。
(4)、依据所学知识,举出一例改革开放后,在祖国统一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为推进海峡两岸的交往、促进祖国统一做出的不懈努力。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使清朝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现实的危难促使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从玄学思辨和古籍考据中惊醒过来,他们开始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举起“经世致用”的旗帜,谋求解决现实危机的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光辉思想。基本内容为: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态,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摘选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经世致用”解决现实危机的表现。( )

B.清政府掀起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

C.“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反对学习西方。( )

材料二

①上海轮船招商局股票

②1876年太常寺卿陈兰彬奏称:“(轮船)招商局未开以前,洋商轮船转运于中国各口,每年约银七百八十七万七千余两。该局既开之后,洋船少装货客……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已一千三百余万两”。薛福成也认为,中国自设招商局与洋商争衡,“收回利权者,已不啻五之三”。

——刘莘《经济诉求与政治取向——论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①②两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材料概括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报刊

创办者

内容简介

《时务报》

梁启超

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民报》

孙中山

发刊词“今者中国前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故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待不可以须臾缓。”

《新青年》

陈独秀

1919年1月刊登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

1919年9月发表《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女子与男子受同等教育”;

1920年9月《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与秘密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的思想主张。并根据材料归纳《新青年》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