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承德市某重点小学2018年度小升初语文小考检测模拟卷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后面题目。

疏通

    ①清晨,小街上异常忙碌,人来车往,像畅流的小溪。忽然,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两个小伙子争吵起来,互不相让。他们像一块大石头横在小街中,“小溪”流动缓慢了,渐渐停止了。“喂!快走啊!”一个大汉猛按车铃,厉声高喊。“急死人了!”一个姑娘急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街太窄了_____一个中年人长叹了一声_____有几个人干脆调转车头,绕道而走。

    ②人和车越聚越多。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老大爷,他白发苍苍,和颜悦色,语重心长地说:“忍一忍风平浪静,让一让海阔天空!”他劝开了纠缠在一起的两个小伙子,全力以赴地站在小街当中指挥:“东去的,右边走!前边的,别停住!快走!”

    ③人群开始缓缓移动,渐渐加快,一会儿,小街又畅通无阻了。街上又响起了“小溪”的欢歌。

(1)、请在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小街堵塞的句子,用波浪线标出来。
(2)、请在第①段的横线上具体写出姑娘“急”的样子。
(3)、请给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小街太窄了一个中年人长叹了一声

(4)、请给每个段落加上标题。(注意:每个小标题不超过五个字)
(5)、细读第②段,照样子写出下列词句是对老大爷哪一方面的描写。

站在小街当中指挥(动作描写)

白发苍苍

和颜悦色

“忍一忍风平浪静……”

(6)、文章将比作小溪,结尾写“街上又响起了‘小溪’的欢歌”,这样写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7)、请你用简练的语言评价这位老大爷。
(8)、作者用“疏通”做标题想表达深刻的含义,下面关于标题深层含义的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
A、交通需要保持畅通。 B、老人指挥行人让街道畅通。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畅通。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东头,大树下,几个孩子在比绝招。
    三胖挺着大肚子,说:“咱们看谁一口气憋的时间最长!”结果一个个先后都撒了气,唯独他,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伙伴们都竖起大拇指,连声夸道:“绝招,绝招!”
    二福曾经练过武术,他站起身,刚来一个空翻,伙伴们就禁不住叫起好来。
    他俩表演完,都把目光投向瘦小的小柱子。小柱子的鼻尖出了汗。他想了一会儿,站起身,面对大树,两只胳膊往地上一撑,脚掌靠树来了个倒立,不料,二福立刻还他个不靠树的倒立。
    小柱子觉得自己太丢人了,低下头撒开腿跑了。
    小柱子蔫蔫地回了家,感到肚子有点饿,见奶奶正在包饺子。呀!奶奶这一手真够绝的:她一只手拿着小竹板铲馅,另一只手拿着面皮,专管攥饺子,不但攥得快,而且饺子圆鼓鼓的。要是自己会这一招,准能震住伙伴。于是他抢过奶奶的小竹板,照奶奶的样子,包起饺子来。没想到才包了几个,个个饺子都露了馅。
    他问奶奶:“您这招是怎么会的?”
    奶奶要过竹板,说:“过去奶奶一个人要做二十来个人的饭,还要调换花样,不往快里练,成吗?”
    小柱子说起刚才比绝招的事,问奶奶:“三胖和二福的绝招也是练出来的吗?”
    奶奶说:“有的人,生来就特别,别人比不上,三胖长得胖,气量比别人大;人家二福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天天跑几里地去体育场学武术?”
    小柱子觉得奶奶说得在理,看来想拿出绝招,只有练。练点什么呢?晚上小柱子躺在炕上还在想,想着想着终于有了主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实与信任

    一天深夜,我驱车从外地回布鲁塞尔。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灯,能见度仍很差。

    快到家时,汽车进入慢车道,便听到“咔嚓”一声。我以为汽车出了故障,便赶快停了车。一检查,发现右侧的反光镜碎了。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看见一辆小红车停靠在路边,左侧的反光镜也碎了。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他毕竟是停着,责任应该在我。

    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纸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的男子打来电话。他就是小红车的主人。

    “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汽车反光镜碰坏了。”

    “没有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把购货单据寄过来,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没几个钱。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使我深受感动!”

    “这是我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支付。”

    “不,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感谢你!”说完他便撂(liào)下了电话。

    我很后悔,居然没有问他姓名、地址,也不知道他的年龄、职业,但他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半吨煤(节选)

    我念初二的时候,每月的零用钱是5元,即使是在物价便_______(biàn pián)宜的1987年,也做不了什么,因此,那时的我很想挣点钱,为自己买双球鞋。就在这时候,机会来了。

    亲戚用车送来半吨煤,和在一块空地上,为了把煤运上30多级台阶,再把它倒进坡顶上的煤棚,父亲让我守着煤堆,自己去找民工。我问一旁的母亲()搬()运需要多少钱()母亲说是15元钱()我立刻说()为什么不找我来做()

    觅工失败的父亲皱着眉头回来,一听母亲的转述,他喜笑颜开地拍拍我,答 _______(yīng yìng)我们两人一块儿干,15元钱全归我。”这桩生意全归我了!"当时我十分高兴,马上和父亲拉了钩,生怕他反悔。

    半吨重的煤大约高一米,呈圆锥状,对比一下父亲找来的筐子,估计满满的五六筐就能搬完,当我满怀信心往筐里添煤时,父亲笑了,他要我试着提提。天哪,我用了吃奶的气力,才八成满的筐子居然只轻轻颤了颤,在我倒吸一口冷气时,父亲把筐里的煤捡一部分出来,边捡煤边说:"慢慢来,儿子。”

    我从没用过扁担,以前住郊区时,见农民日日地担着,轻描淡写一般,可真把百十斤的煤块装上,加上它一荡一荡时,我的肩骨针扎一样疼。可少年人的倔强让我憋着,涨着红脸朝前走。好容易上了台阶,还要用手抱着煤块扔到齐腰高的棚里去,说实话,我很害怕不能兑现诺言。

    最后的两担,是母亲换了我,才和父亲共同完成的。那时,我的肩头已经磨出血泡,大大咧咧的父亲兴奋地拍我的肩头,疼得我龇牙咧嘴。母亲把15元钱给我时,我真的很内疚,我才体味到什么叫劳动的艰辛。

    从此以后,每一张钞票我都很珍惜,我学会了节约。更关键的不是这些,当我看到那些搬运工人搬运煤的时候,我心中涌起一股咸味,不只是汗,还有血的气息。学会爱他人,体验贫困,就是那半吨煤教会我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②那个礼拜日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礼拜日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望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前一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让我盼来了。

    ③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的多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地,地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要去的!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④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拔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不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大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⑤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呀,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吗?母亲不是答应过我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走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我就这样念念叨叨的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⑥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⑦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的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清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边,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那个星期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