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夏一刀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⑪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⑫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⑬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⑭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⑮“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⑯“关你什么事!”

    ⑰“我是你爹!”

    ⑱“起来!”

    ⑲父亲没动。

    ⑳“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㉑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㉒“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㉓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㉔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 , 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父子骑车看病

(2)、填入第⑤段横线上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3)、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细读第㉔段,紧扣划线内容“环住”、“一震”“、清脆的车铃声”,说说结尾的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浅议健忘
                                                                                                        王延群

         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人离开这个世界走向阴间的时候,必须经过一个叫“奈何桥”的地方。奈何桥边住着一位叫孟婆的老人。人死后都要先到她那里喝上一碗孟婆汤,然后才能进入阴间。孟婆汤使人忘却一切,忘记功利,忘记憎恨,忘记忧愁,忘记一切不愉快的事情。
         ②人活一辈子不容易,我们的生命行囊盛不下太多的往事,一路走来,我们注定要忘却许多。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 中说“有着污染的记忆是一种永远的毒药”。 如果我们不懂得珍爱自己,不常常主动地给我们不堪重负的心灵减负,那我们的人生之旅只能每天以毒药相伴。
         ③其实,我们不必等到那一天才去忘记烦恼、舒展眉头。现在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制作一份孟婆汤 , 卸下心头的沉重,学会遗忘并善于健忘。
         ④学会遗忘,并不是清空历史,一股脑儿地删除所有记忆,一切归零,而是在记忆中“去粗取精”的选择,是一种理智的扬弃,是一种清醒的忘却。只有忘却那些本该忘却的,需要牢记的才会在心底永存。教育家赛蒙兹认为有一种健忘是高贵的,就是不记旧恶。生活中,我们快乐着、痛苦着、烦恼着、憧憬着,有许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记忆并珍藏。懂得感恩,记住他人的好,不忘别人的情,是做人的根本。忘记那些不快的人和事,记住那些快乐的时光,以一颗平常心快乐并从容地活着,我们的生活就自然会充满阳光。
        ⑤善于健忘是一种品性修为,是一种人生境界。要做到善于健忘,就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心想大事,剔除私心杂念,克服个人主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还要经常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想大一点、想远一点、想开一点,从名利得失中解脱出来。对已经过去的无关紧要的事物,要糊涂一点、淡化一点、朦胧一点,及时将这些东西从大脑这个仓库中“清除”出去,不让它们在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
       ⑥善于健忘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处世的大精明。为人处世没有不磕磕碰碰的,如果你从揭开新年第一页日历起,把不顺心的事记在大脑的流水账里,到了年终就是几百件不愉快的事。天天如此,年复一年,积水为海,何以能堪?人生苦短,你又何必过分地留恋和计较过往的东西,何必把那些无谓的怨怼、懊恼扛在肩上,让心灵去承受挤压和负载,让精神遭受折磨和打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需要牢记,比如同事间的无端摩擦、邻里间的细微纠纷、恋人间的情感波折、夫妻间的小小口角等,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忘记朋友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才能建立至真至纯的友谊;忘记恋人分手时的绝情,才能怀念有过的那些美丽缤纷的日子;忘记给予,才能不再希求知恩必报。
       ⑦善于健忘是解脱痛苦的一剂良药,是一个人身心健康与成熟的标志。年轻人,你在为什么而忧愁呢? 是为了手上的工作做不完、做不好,没有一个好的前程而忧愁呢? 是为了日常生活的无趣,身边缺少了欢歌笑语而忧愁呢? 还是为了感情上的挫折,爱上了不爱自己的人而忧愁呢? 忧愁不是过错,但阳光态生活才是我们的专属。 何必整天摆着一张苦瓜脸,而不用笑容来点缀面容呢? 我们要做的只是淡忘忧愁,积极面对。生命是一棵树,树上那些多余的枝杈,需要我们随时修剪,生命之树才会更加茂盛
                                                                                                                                                                     (摘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4年08期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裳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颀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 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 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 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老汪说:“每 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黑鱼奉亲

刘清山

    ①那年夏季,刚上初中的我疯狂地迷恋上了钓鱼。

    ②原因很简单,母亲让不愿午睡的我到家门口池塘边的大树上做作业。不经意间,我看到池塘边游来一条两尺多长的大鱼。竟然出现一条大鱼,真可以称得上奇迹!我定睛一看,那条鱼通体发亮,鱼身粗壮,仿佛大人被晒黑的胳膊。

    ③我知道这是一条黑鱼,不由欣喜若狂,跑到家中,偷偷找到父亲的钓竿,在树下挖了一条蚯蚓,穿在钩上,直接把鱼饵送到了那条黑鱼的嘴边。黑鱼显然饿久了,毫不客气地狠狠咬住了鱼饵。我顺势提竿,钓钩准确地钩住了黑鱼的嘴巴。但我既缺少力气,又缺少钓鱼经验,难以把这足有两公斤重的大黑鱼拖出水面。黑鱼怒目圆瞪,盯得我更是心惊胆战。我手腕一软,黑鱼找到了脱身的机会,它甩掉了钓钩,转身游进了深水里。

    ④我痛恨自己手软,失去了抓到大鱼的机会。不甘心失败的我,开始在中午一边捧着课本,一边留意池塘里黑鱼的举动。果然没过几天, 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黑鱼再次游到水面上, 我赶紧把早就穿好鱼饵的钓钩抛到了它的嘴边,黑鱼警觉地把嘴凑近了鱼饵,碰了两下,然后擦着鱼饵游走了,害得望眼欲穿的我瞎激动了半天。

    ⑤两天后,黑鱼再次浮出水面,这一次,它游到了岸边的芦苇丛。我赶紧把鱼饵甩到它面前,它理也不理,向芦苇深处游去,我匆忙提起鱼饵向它的前方抛去。这一次,鱼饵没有落到黑鱼的嘴边,而是钩住了芦苇主干,我费了好大劲,怎么也无法把鱼钩收回来。黑鱼怪模怪样地望着我,好像在嘲笑我的愚蠢无能。气急败坏的我使劲拉着鱼钩,‚啪‛的一声,鱼线断了,鱼钩宛若一枚牙齿,仍旧咬着芦苇不松口。被晃倒的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条不知天高地厚胆敢戏弄我的黑鱼钓上来。

    ⑥我不敢把自己一边学习一边钓鱼的事告诉父母。有一天午后,我装作无意地问父亲,黑鱼有什么致命的弱点。父亲说:黑鱼每年夏季,也就是这个时节,产下鱼卵后,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昏迷状态,眼睛看不见,但仍旧会进食 ……我如获至宝,没有接着听父亲的下文,就捧着课本,跑到了池塘边。我不知这条黑鱼是公是母,但冥冥中,我感觉,它是一条母黑鱼。

    ⑦一周后,这条黑鱼果然产下了一团卵。只是它离岸边较远,我无处下钩。两天后,鱼卵里游出成千上万条小黑鱼,它们像一团黑云一样,簇拥着仿佛睡着了的黑鱼,竟然慢慢靠近了岸边,浑然不觉危险将至。我返身回家取来鱼竿,在鱼钩上穿了一条绿色的蚱蜢,准备抛到黑鱼的嘴边。此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那些小黑鱼们竟然随着黑鱼母亲鱼鳃的开合,陆续游进了大黑鱼的嘴里,并且没有再游出来……不知什么时候,父亲站到了我身边,他告诉我:这是小黑鱼们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延续母亲的生命,帮助母亲度过这段昏迷期。

    ⑧我默默收起了鱼竿,把它交给了父亲。此后我经常在这片池塘里看到那条大黑鱼,它和孩子们一起在水中快乐、自由自在地游弋。

(选自《意林》2017 第 23 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文学作品阅读

传家宝

①有一档《家有传家宝》电视节目,开播几期,就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兴趣与好评,说是比有些鉴宝节目有品位,收视率很快飙升。这档节目之所以火,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是传家宝极少有赝品,有假货;其二,传家宝往往有故事,有真实的故事,与煽情无关,与编造无关。

②这不,上一期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八零后,他说,他要借这个平台,晒晒他爷爷传给他爹,他爹传给他的一件宝贝。

③什么宝贝呢?

④一块银圆。

观众席上顿时发出嘘声一片,    类似喝倒彩。    你想想,上几期,人家亮出的都是压箱底的宝贝,有的传了好几代人,有的价值连城,你一块小小的银圆,有什么资格到这个大舞台来显摆。大家都不以为然。

⑥这位八零后,不亢不卑地说:“刚才有人可能认为我小题大做了,一块银圆也能算宝贝。是的,一块银圆值不了几个钱。但在我家,确实当作传家宝,因为没有这块银圆,我爷爷早不在人世,也就没有我父亲,没有父亲就没有我。好,不扯远,我来说说我家这块银圆的来历。

⑦“那是1943年冬天,一场与日本鬼子的恶战马上要拉开了,开战前两天,我爷爷石国栋心里琢磨着当兵这么多年攒下的三块银圆,该怎么办。他上过战场,知道打仗的残酷,一交火,就是你死我活,也许过不了几天自己就为国捐躯了,银圆如果寄到家里,多少能给家里些许帮衬,也算自己为家里尽了最后一点力。想到这儿,他一刻不敢耽误,赶到邮局,寄了两块银圆到家里。”

⑧“我爷爷留下了一块银圆,在盘算着怎么花。他走过小酒馆,想一醉方休,可银圆都出了汗,终究没舍得花。”

⑨“就在我爷爷在街上漫无目标转悠的时候,看到前面有几个人围着在看什么,挤过去一看,有位老妇人在伤心地哭诉,说,自己被骗了,给了她一块假银圆。”

⑩石国栋感觉那老妇人有点像自己的娘,感觉就像自己的娘被人骗了。他上前对老妇人说:“大娘,不要哭了,你把银圆给我看看,到底是真是假?”

⑪石国栋把老妇人递给他的一枚银圆放到嘴前,用力吹了一口气,又放到耳边听回音,吹了两回,听了两回后,他把银圆还给老妇人,说:“这银圆是真的,你赶快拿着回家吧。”

⑫老妇人开始不肯相信,她反反复复看了手里的银圆,也吹了一下,听了一下,破涕为笑,难道刚才自己眼花?疑疑惑惑的她,对着石国栋千恩万谢而去。

⑬石国栋把换下的假银圆放进了自己的上衣口袋,回到了兵营。

⑭第三天,石国栋就在城外与小鬼子干上了。那仗啊,打得天昏地暗,眼看自己的弟兄一个接一个倒下,石国栋知道,也许下一刻就轮到自己了。突然,一颗子弹击中胸口,他倒下了,但竟然没有死,一摸胸口,那一颗子弹打在了假银圆上,假银圆被打出了一个瘪囊,差点就穿了。谢天谢地,这假银圆什么材质,挡住了子弹,救了他一命。石国栋怀疑那老妇人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的,来度化他的。从此,这块银圆再没有离身,他一直妥善地保存着。

⑮新中国成立后,石国栋把这故事讲给了他儿子听,把银圆当作传家宝传给了儿子,告诫他多做善事,自有福报。

⑯八零后小伙子说:“前不久,我父亲把这枚银圆交到了我手里。他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我懂他的意思。我今天来这节目,不是来炫耀我家的宝贝,更不是来拍卖宝贝,我只是想告诉各位,我愿意做义工回报社会。另外,如果有哪家博物馆想收藏我爷爷留下的这枚银圆,我也愿意捐赠。毕竟,与70多年前的抗战有关,这枚假银圆是一个小小的见证。”

       ⑰    突然, 观众席上爆发了长久的掌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