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中检测试卷六
材料
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清晰,逻辑合理、表述成文)
材料一:
先后到达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远达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秉持儒家“以德服人”的仁政原则和“厚往薄来”“不欺寡,不凌弱”的和平外交宗旨,交好东南亚、印度洋诸国,共同推进社会的和平安定……开启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征程。
——摘编自朱丽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早期传播》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将中国带入了世界全球化的历程,中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也由此悄然发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但后来中国的闭关自守政策使这种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却利用世界市场得到了大发展。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