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黄桥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

人类历史的进和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事关兴衰之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料卡1

时间:公元前356年

主要目的:富国强兵

资料卡2

时间:公元7世纪

主要人物:中臣镰足

材料二:下列图片反映了英国的近代化历程

材料三:“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战国……此次转型是从封建到帝制……”“我国史上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动开始的……此次转型为从帝制到民治时代。”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古代中国和日本,都曾通过改革方式促成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一写出两次改革的名称,指出它们在社会转型方面的相同作用是什么?
(2)、图一是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是

图二中的法律条文出自《》,它确定了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从而确立了“”的资产阶级统治。

(3)、“我国史上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开始于什么事件?请指出20世纪最初20年里政治和思想文化推动这次转型的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举一反三
英国人“制造”了现代世界,以一个小小的岛国震撼了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举世闻名的大戏剧家。他一生留下37部优秀作品。在他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的蜕变被作家赋予了重大意义,从主人公艰难而意义重大的转变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或者说是一种新的人类成长过程,这是人的真正的史诗﹣﹣人的壮大和自觉,是这部戏剧的真正主题。

﹣﹣选自《欧洲文艺复兴史》

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促使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先是里斯本、塞维尔,后来是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再后来是伦敦等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选自《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17世纪时,伦敦处在了商业领导地位,商品的供应更加丰富,香料、咖啡、茶叶、糖、染料、热带果品、上等织品、挂毯和宝石这些人们熟知的东西,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涌入。金融业也随着商业而发展。17世纪时,半国有化的英格兰银行成立。这种规模的银行能够调动大量资金和贷款,不仅足以开展和控制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而且还能对政府产生影响。在这个时期的手工业,特则是采矿、印刷、武器装备和纺织业都在发展。随着家庭生产或“来料加工”制度的发展,商人或企业主可以购买原材料,提供给匠人,由他们在作坊中生产。

﹣﹣选自《西方文明史》

材料四: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领先世界进入工业时代。继英国之后,法国和德国成为最早接受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法国首先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到19世纪下半叶,法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同一时期,德国的化学工业跃居世界第一,鲁尔区被称为“欧洲工业的心脏”。其他欧洲国家继法、德之后也相继开始工业革命,奥地利和意大利因和法、德接壤,成为这些国家的先行者;比利时、瑞士等国因邻近英、法,也因煤炭、冶金、钟表闻名于世。

﹣﹣选自《一本书读懂欧洲历史》

材料五:19世纪上半叶,英国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掌握着政权。工人们决定通过斗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他们把自己的要求以《人民宪章》的形式发表,以向议会递交请愿书的方式进行。1839年,已有125万人在国民请愿书上签名。请愿书重50千克,工人用一个由彩旗装饰起来的担架把它抬进议会。但议会以235票对46票将其否决。1842年,工人第二次向议会递交请愿书,英国当时的总人口为1900万,在第二次请愿书上签名的就达330万人,赢得了全国一半成年男子的支持。请愿书铺开有6英里长,蔚为壮观,但再遭议会拒绝。在宪章运动中,工人独立地提出了选举权要求,展示了惊天动地的力量,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人民为废除不平等条约进行了不懈抗争。

材料一   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条约是否平等取决于两个因素:条约的缔结形式和程序是否平等;条约的内容是否对等,是否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近代不平等条约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以下是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部分)统计表

类别

政治

司法

租界

军事

边界

铁路

工程

矿业

电信

商贸

传教

数量

57

14

59

18

19

24

6

11

9

100

8

——摘编自侯中军《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及其评判标准的探讨》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质。

材料二   下图内容是1919年6月法国路透社电文,“(巴黎)和会决议以山东德(国)人权利让给日本,已引起全国抗议之情形。中政府为舆情一致反对之故,被迫拒绝受纳和约中之山东条款。”6月24日,美国驻华公使说:“过去三个星期以来的运动,已经在中国产生了一种有组织的公众舆论,能对中国政府施加具体的压力,并实施具体的行动……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

——摘编自熊志勇等《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2)依据材料二,写出“全国抗议之情形”所指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谈谈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材料三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向世界各国发布《对外宣言书》,其中对外政策有: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943年是中国抗战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国民政府与美、英签订新条约,取消了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使馆区及驻军、租界、特别法庭、军舰行驶权、英籍海关总税务司特权等。中国能够在国际上取得发言权,是全体中国军民浴血抗战的结果。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3)依据材料三,比较近代两个时期中国政府在处理不平等条约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