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单元测试(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世界贸易发展大事表

20世纪30年代

美国胡佛政府出台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把3200多种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关税税率提高到60%。而其贸易伙伴国在法案出台前就已经闻风进行反制,打起了贸易战。

20世纪40年代

美国等23个国家签署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是协调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政策的唯一的多边国际协定。总协定成立以后,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增长。

20世纪70年代

美国通过贸易法,强调自由贸易必须建立在公平竞争之上,并设置了301条款,目的是使美国有权裁定其贸易伙伴是否存在贸易壁垒,借此扫除美国的出口障碍。

20世纪90年代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从表中提取关于世界贸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逐渐走下坡路,危机不断凸显。1900年,美国1/3的耕地是为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骡子生产饲料的,但随着汽车取代这些牲畜,越来越多的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一种假象,但到20世纪20年代,粮食供应激增,而农村的收入却因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1921-1929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较1920年下降了35%,农业赋税却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美国垄断资本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贷款剥削农民和农场,1930年负债农场从1920年的37%扩大至42%。1929年,美国农业生产率较1913年提高了26%,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但食品价格随着利润的减少而下降,小农无法支付新设备的成本。更加不幸的是,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沙尘暴增多。一位露宿街头的农民说道:“1927年我种植棉花赚了7000美元,1931年失去了所有,1932年开始流浪。”

——摘编自孙树强《伯南克的“圣杯”: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背景及诱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下降,大大低于清代平均水平。1926-1937年总平均,农业收成只相当于丰年的64.4%。1931—1935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萎缩,耕地大量荒芜。这一时期,中国农产品输出贸易总指数逐年下降,1935年比1929年下降一半。而1934年农产品价格总指数比1930年下降28%。随着西方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源源流入,现银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海外,到1933年,全国农户大半处于负债之中,农民大批死亡。由于大众购买力萎缩,国内市场缩小,使完全依赖国内市场的民族工业如棉纺织业破产。……面对严重的危机,许多省份征收田赋不得而归,为此一些省份还征收各种杂税和提高税率。财政当局还实行新进口税则,降低税率,推动进口品汇价倾销。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直面农村突出问题并开展土地革命,通过农民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对中国农村展开了全面改造。

——摘编自符长泉《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