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尝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说苑·政理》

材料二: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若依此说,则魏之废沟洫,必废阡陌,其事尚早于商鞅矣。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李悝总结了春秋末期以来各诸侯国立法司法的经验,结合魏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材料四:魏用李克(当作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

——《史记·平准书》

(1)、根据材料概括魏文侯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四回答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举一反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   文化符号二:瓷器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文化符号三: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试举一例。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