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窦轨,性刚果有威,大业中,为资阳郡东曹掾,去官归。高祖起兵,轨募众千余人迎谒长春宫。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稽胡贼五万掠宜春,诏轨讨之。次黄钦山,遇贼乘高丛射,众为却。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既鼓,士争赴贼,贼不胜,大破之,斩首千级。赤排羌与薛举叛将钟俱仇寇汉中,拜秦州总管,讨贼连战有功,余党悉降。迁益州道行台左仆射。党项引吐谷浑寇松州,诏轨与扶州刺史蒋善合援之。善合先期至,败之钳州。轨进军临洮,走其众。度羌必为患,始屯田松州。诏率所部兵从秦王讨王世充。明年,迁蜀。轨既贵,益严酷,然能自勤苦,每出师临敌,身未尝解甲,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由是蜀盗悉平。初,以其甥为腹心,尝夜出,呼不时至,斩之。又戒家奴毋出外,忽遣奴取浆公厨,既而悔焉,曰:“要当借汝头以明法。”命斩奴,奴称冤,监刑者疑不时决,轨并斩之。后入朝,赐坐御榻,容不肃,又坐对诏,帝怒曰:“公入蜀,车骑、骠骑从者二十人,公斩诛略尽,我陇种车骑,尚不足给公。”因系诏狱。俄释之,还镇益州。轨与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素不协,及隐太子诛,诏至,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行方惧,奔京师,得免。是岁,行台废,授益州都督,加食邑户六百。贞观元年 , 召授右卫大将军,出为洛州都督。周洛间,因隋乱,人不土著,轨下令诸县,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趋本。卒,赠并州都督。

(选自《新唐书·窦轨列传》,有删节)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 B、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 C、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 D、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B、“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盛行于周代。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C、“贞观元年”一词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D、“末作”指农工商业,与读书出仕相对,文中窦轨实行的是抑商政策,使得百姓归于本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窦轨作战勇猛,连续取得不俗战绩。在渭南一带攻占土地,夺下永丰仓,平定京师,破稽胡,战胜入侵汉中的敌寇,在临洮击退了党项族和吐谷浑的进攻。 B、窦轨胸有谋略,作战防御都有谋划。当士兵遇敌慌乱后退时,他当场赏罚分明,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士气;认为羌人会成为忧患,于是在松州屯田。 C、窦轨性情严苛,下属犯错一概斩杀。与稽胡作战时,窦轨斩杀了十四个后退的部将;处死奴仆时略有犹豫的行刑人员以及犯了错的外甥。 D、窦轨为人傲慢,心胸狭窄。他面见皇帝时面容不严肃,又出言不逊,惹怒了皇帝;与韦云起等人有私怨,在隐太子被杀时故意隐藏诏书杀了云起。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

②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乔适书

(宋)穆修

    盖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其间独取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则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于富贵。先进莫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者。其人苟无自知之明,守之不以固,持之不以坚,则莫不惧而疑,悔而思,忽焉且复去此而即彼矣。噫!仁义忠正之士,岂独多出于古,而鲜出今哉?亦由时风众势,使不得从乎道也。

    观足下十篇之文,有志于古矣,来书问曰:“将学于今,则虑浅陋;将学于古,则惧不得取名于世,学宜何旨?”引韩先生《师说》之说以求解惑。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众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徒以退拙无所用心,因得从事于不急之学,或谓之为好古焉。故足下厚相期待,盖感其声而求其类乎!试为足下言之:

    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然则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何者?行夫道者,虽国有穷达耳,然达于上也,则为贤公卿;穷于下也,则为君子,其在上,则礼成乎君,而治加乎人;其在下,则顺悦乎亲,修乎身。也达也,皆本于善焉。守夫名者,亦固有穷达耳,而皆反于是也。达于上也,何贤公卿乎?穷于下也,何君子乎?其在上,则无所成乎君而加乎人;其在下,则无所顺悦乎亲而修乎身。穷也达也,皆离于善焉。故曰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

    足下有志乎道而未忘乎名,乐闻于古,而喜求于今,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将惧纯明之性浸微,浮躁之气骤肚矣。足下心叨仁义,又学识渊博,应国守弗离,坚持而弗 , 力行而弗止,则必立乎名之大者矣。学之正伪有分,文之指用自得,何惑?不宜,某白。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 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杨升庵

【明】李贽

①余读先生文集有感焉。夫古之圣贤,其生也不易,其死也不易。生不易故生而人皆仰,死不易,故死而人尔思。于是乎,前而生者,犹冀有待于后世;后而生者,又每叹恨于后时;同时而生者,又每每比之如附骥,比之如附青云,则圣贤之生死固大矣。

②余读先生文集,欲求其生卒之年月而不得也。遍阅诸序文,而序文又不载。彼盖以为序人之文,只宜称赞其文云尔,亦犹序学道者必大其道,叙功业者必大其功,叙人品者必表扬其梗概,而岂知其不然乎?盖所谓文集者,谓其人之文的然必可传于后世,然后集而传之也。则其人之文当皎然如日星之炳焕,凡有目能睹之矣,而又何借于序赞乎?况其人或未必能文,则又何以知其文之必可传,而遂赞而序之以传也?故愚常谓世之叙文者多,其无识子孙欲借他人位望以光显其父祖耳。不然,则其势之不容以不请,而又不容以不文辞者也。夫文而待人以传,则其文可知也,将谁传之也?若其不敢不请又不敢辞则叙文者亦只宜直述其生卒之日与生平之次第使读者有考焉斯善矣。

③吁!先生人品如此,道德如此,才望如此,而终身不得一试,故发之于文,无一体不备,亦无备不造,虽游其门者尚不能赞一辞,况后人哉!余是以窃附景仰之私,欲考其生卒始末、履历之详,如昔人所谓年谱者,时时置几案间,俨然如游其门,蹑而从之。而序集皆不载,以故恨也。况复有矮子者从风吠声,以先生但可谓之博学人口,尤可笑矣。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