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类文阅读-15小虾(人教部编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虾趣

    虾的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江河里淤泥地带的虾,身上颜色黑些;沙底地带的虾,颜色白些。

    生命力旺盛的虾,身体透明,生命力减弱的时候,透明度就降低了,逐渐变为奶白色。越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它头部的那一团黑色的东西越明显。那是它的脏腑和没有消化完的食物。活蹦乱跳的虾,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它的头壳里器官的搏动。

    虾是喜欢嬉戏的,常常两只纠缠在一起,互相用长钳逗弄着玩。

虾前进的时候,伸直了两只钳足;当它遇险迅速后退的时候,两只长长的钳足就缩起来了。

    虾吃食物时很小心,总是先用钳足去试探一下,然后赶紧后退,接着再试、再退,最后,它认定完全没有危险了,就放胆大嚼。吃东西的时候,用脚爪辅助,桡足快乐地划动着。有时,它仅仅用两只脚支地,其他的脚和整个身体都斜翘起来。

    观察了虾的生活,我逐渐明白,齐白石画虾,是颇费心机的,它们真是多彩多姿!既有来自淤泥地带较黑的虾,也有来自沙底地带较白的虾。它们头壳里那一团黑色都很突出,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们有正在向前游的,也有正在向后退的,更有正在嬉戏和觅食的。画面上没有藻类、沙石、溪涧、水纹,但是只要看到那些虾的姿态,仿佛这一切都有了;不知道这位老画家观察了多少虾,画得这样出神入化!

(1)、短文中的成语准确地概括了齐白石老人画的虾。
(2)、短文介绍了虾的特点有(    )(多选)
A、虾颜色的变化 B、虾头部的特点 C、虾钳足的变化 D、虾吃食物的样子
(3)、短文写齐白石老人的画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下边就是齐白石老人的画,请你为这幅画起一个题目吧。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太好啦!大好啦!”听妈妈说,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意儿,到底是怎样的呢?爸爸告诉我,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球的蜘蛛网,把每个国家、每座城市甚至每个家庭都连在了一起。进入网络,就好像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可以迅速找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可以用电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联系,还可以进行网上购物。有了网络,五湖四海的人随时可以交流,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网络真的这么神奇?我带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叫妈妈打开电脑,进入一个卡通网站,不一会儿,孙悟空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米老鼠、唐老鸭、花木兰、黑猫警长,都笑眯眯地看着我,还伴着音乐做着各种有趣的动作。“真神了!”我不由得赞叹起来。

    妈妈还带我访问了其他一些网站,里面的内容太丰富了:有体育新闻,有动物天地,有科技博览,还有音乐欣赏……真是应有尽有。我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知识的大门向我敞开了。

    妈妈还教我发电子邮件。我试着给远在国外的表姐发了一个贺卡。站在一旁的爸爸对我说:“过去寄一封信,对方要好几天才能收到,多慢啊!现在发一个电子邮件,对方几秒钟就能收到,真快啊!”妈妈说:“是呀,发电子邮件还能节约纸张、保护环境呢!”

    我恋恋不舍地下了网,心思还在那新奇的网络世界里!爸爸说:“今天用到的,只是网络功能的一点点,网络还有很多很多用处呢!”我听了更加喜欢这个新朋友了。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飞行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世界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排队的毛毛虫

    毛毛虫是蝴蝶或蛾的幼虫。它们的头紧紧地藏在硬毛中,很难分(辨  辨)出眼睛和嘴巴,可是有一种会排长蛇队的毛毛虫吸引了我。

    这种毛毛虫的成虫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但是幼虫不但会排队,还晓得织帐篷居住。它们排队到哪里去呢?原来是要集结外出,大啃植物的叶子。大批毛毛虫一起用餐,轻而易举地就将一棵树的叶子啃个精光。

    这些幼虫都是“夜猫子”,在黄昏或夜晚出来觅食。通常是由一只队长带头,其他毛毛虫就头顶着前一只伙伴的屁股,一只贴着一只排成一列或两列前进,队伍最高的纪录是六百只。为了预防自己走岔路跟丢了,毛毛虫一面爬一面吐丝,这么一来,即使走丢了也可以找回原路。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把毛毛虫诱上花盆的边缘。毛毛虫一走上花盆就不断沿着边缘前进,它们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平均一分钟走九厘米。;如果将队长夹走,排在它后面的那只毛毛虫就主动补位,成为新的队长,前进的队伍丝毫不受影响。令人惊讶的是,这群硬头毛毛虫不吃也不喝,就这么没头没脑地(连续  陆续)走了七天七夜,直到筋疲力尽才停下来稍作休息。终于到了第八天有一只毛毛虫突破困境,离开队伍爬下了花盆。当晚,所有毛毛虫在那只毛毛虫“英明”的领导下重(反  返)家园。

课外阅读。

纳米技术的新应用

    纳米原称毫微米,是10亿分之一米,即100万分之一毫米,是一种非常小的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大约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所谓纳米技术就是一种研究尺寸在1纳米到100纳米的物质的性质,并利用这些单个原子、分子来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因此,我们可以说,研究纳米技术的科学家们是在和“微观世界”打交道。

    纳米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侧如材料和设备、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医学和健康、航天和航空、环境和能源、生物技术和农产品等方面。其中,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是纳米技术在服装上的应用,即纳米服装。纳米服装看上去平淡无奇,和普通衣服没什么两样,但它具有很强的防水、防油、防皱等功能。这主要是通过将纳米级的微粒覆盖在纤维表面,或镶嵌在纤维间隙,甚至分子之间来实现的。覆盖着的纳米级的微粒表面积很大,在纤维表面形成一个均匀的、厚度极薄的“气雾状”保护层。因此,常温下尺寸远远大于100钠米的水滴、油滴、尘埃,污清甚至菌等都难以进入到布料内部,只能停留在布料表面。

    纳求米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也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利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微型药物输送器,可携带一定剂量的药物,在体外电磁信号的引导下准确到达病灶部位,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并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微型机器人,其体积小于红胞体积,能疏通脑血管的血栓,能清除心脏动脉的脂肪和沉淀物,还可以“嚼碎”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等。

    和生物技术一样,纳米科技也有多环境和安全隐患,比如尺寸过小是否会避开生物的自然防御系统,是否能够生物降解,是否有毒性

    副作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会在未来给于解答。

课外阅读

“能吞能吐”的森林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早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____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____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使地球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多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一方面,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____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____容易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等自然灾害。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早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