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容易
专题二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 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材料二: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为悼念在战争或其它灾难中的死难者,许多国家都设立悼念活动日。2014年2月27日,我国将每年 12 月 13 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纪念 30 多万死难同胞。
材料四: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 军队脱身出来?那些日本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和纳粹德国的大 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 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这样吗?”
材料五: 阅读下列表格
中国 | 美国 | 英国 | ||
伤亡 | 直接经济损失 | 间接经济损失 | 死亡 | 死亡 |
3500 万人 | 620 亿美元 | 5000 多亿美元 | 40.5 万人 | 37.5 万人 |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
农 | 工 | 商 | 学 | 军警 | 律师 | 新闻 | 其他 | 未详 | 总计 | |
把东三省让给日本 | 2 | 2 | 7 | 3 | 4 | 20 | 38 | |||
去打日本 | 59 | 42 | 200 | 482 | 31 | 2 | 14 | 268 | 1098 | |
依赖国联处理 | 2 | 5 | 10 | 1 | 3 | 3 | 21 | |||
抵制日货 | 5 | 18 | 4 | 21 | 2 | 3 | 3 | 56 | ||
一面用外交,一面用武力 | 2 | 5 | 3 | 6 | 1 | 1 | 21 | |||
其他 | 1 | 5 | 3 | 10 | ||||||
合计 | 70 | 66 | 226 | 514 | 45 | 3 | 1 | 25 | 294 | 1244 |
——《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3年版
材料三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张提出该设想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列举抗战时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1926年 | 以国际共产党之入党,与夫亲俄色彩之浓⋯⋯此皆吾人所反对者。 |
1937年 | 中国今天,是整个团结了,共产党这样捐弃成见,共同奋斗,是加强这团结的。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