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经济的发展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等多方因素的平衡,才能保障健康和持续。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我国人口统计简表

时间

全国人口统计数

顺治18年(1661年)

1920万人

康熙9年(1670年)

1939万人

乾隆8年(1743年)

15000万人

乾隆59年(1794年)

000万人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18年(1661年)

6.88亩

康熙60年(1721年)

8.26亩

雍正12年(1734年)

8.13亩

乾隆49年(1784年)

2.51亩

材料三: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清高宗实录》

(1)、材料一反应了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人口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三,说明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其原因。
(3)、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举一反三

人口变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口史提要》一文写道:“我国现存的最古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创建人夏禹时的人口记录,根据《帝王世纪》(编者注:成书于西晋,皇甫谧著)当时的人口为1355.3923万,这一数字以后为历代史书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最古人口数字之一。”其实所谓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

年份

人口数

出处

东汉

157年(桓帝永寿三年)

约5600万

《晋书·地理志》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

约2900万

《隋书·李德林传》等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

约5300万

《通典·食货》

1193年(光宗绍熙四年)

约2784万

《文献通考·户数二》

1381年(太祖洪武十四年)

约5987万

《明太祖实录》

1741年(高宗乾隆六年)

约14341万

《清高宗实录》

材料三   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米价谅可不至腾踊矣。

——摘自【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闽人多贾吕宋(菲律宾)焉,其国有朱薯……然吝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抉小盖中以来……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神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

——摘编自【清】周亮工《闽小记》

人民渐增,开垦无遗;或沙石堆积、难于耕种者,亦间有之;而山谷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

——摘自《清圣祖实录》卷249

(1)根据材料一、请解释学者认为“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依据。
(2)运用材料二表格的数据,绘制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要求:完整利用表格中数据;在已有网格线上绘制;完善坐标信息;确保线条是直线且清晰)

(3)根据第(2)问折线图的数据指出明至清人口发展的趋势,并用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