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次考试试卷

史学界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失败论”,一种是“成功论”。持“成功论”学者的依据有(  )

①废除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②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④没有改变半殖民半封建性质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举一反三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清朝皇家园林的总称,主要包括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它们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园林艺术的典范和代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雨沉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材料一中的“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圆明园”与哪一次战争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联军发动此次战争的根本目的和借口。

材料二   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海军经费就被挪用来修建颐和园,以作西太后晚年休憩游乐之地,海军从此即未添置新舰。中日甲午之战爆发前六个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请求改装铁甲船镇远与定远上的大炮,需银61.3万两,可是海军衙门一文不名。这年四月李鸿章组织海军大校阅,发现中国的海军全无新舰,既无法和英美法俄的海军比,也无法和蕞尔小邦的日本比。对日作战需要海军,海军既然如此,怎能宣战呢?而这些考虑也导致了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错误的战略决策。

——摘编自丁中江《列强逐鹿朝鲜》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三   八月十三日(9月28日),也就是(戊戌)六君子赴刑就义的那天,慈禧太后决定推迟返回颐和园的时间。八月十九日,她开始对光绪帝和珍妃(支持光绪皇帝进行变法的妃嫔)两处太监进行整肃,以狠毒且违反《大清律》的刑罚将四名太监活活打死,她与光绪帝、珍妃的关系降至冰点,原有的亲情已不复存在。大体可以断定,八月二十三日起,光绪帝已被软禁至中南海的瀛台。此后,在慈禧太后的注目下,他彻底空有皇帝的名号,而不再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力。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

(3)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的括号内填“错误”。

A:因违反《大清律》,慈禧与光绪的关系恶化。( )

B: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光绪帝失去政治权力,成为了台前的傀儡。( )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宣布退位,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此后在袁世凯的强烈主张下,民国政府给予数条《清室优待条件》,其中包括“保留大清皇帝的尊号”“皇帝移居颐和园后侍卫人等照常留用”“清朝皇族王公世爵,概仍其旧”“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400万元”等条款,孙中山、黄兴等革命者感到奇耻大辱,这也是辛亥革命的一大遗憾。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五   2007年8月初,香港苏富比准备拍卖圆明园马首铜像的消息披露后,引起各界一片哗然。最后经过和拍卖行的协商,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在拍卖会举行之前以6910万港元购得,并将其捐赠给国家。2020年12月,马首铜像重回圆明园,在圆明园正觉寺展出。我国开启“国宝工程回归启动仪式”后,截至2023年,我国有1800余件(套)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5)综合上述材料,从近代文物遗失海外到当代文物回家,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本一

费正清(最初)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运动最基本的特征是中国决定放弃自己国家所有的传统和制度,然后把西方所有的文明和制度包括语言作为一个对应体,所以中国的进化(的动力)就是西方不断冲击中国、中国不断作出反应的过程,这就是“冲击——反应”模式。             

——袁振国《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文本二

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写出文本一、二中费正清和陈旭麓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进化动力问题的不同观点。用19世纪中后期两例重大近代化探索史实印证文本二中的划线部分。

材料二:(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不同程度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节选》

(2)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二中国告别了的“过时的政治体制”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创立后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进行思想变革指的什么事件?并说出知识分子们进行思想变革的目的。

材料三:1914年9月,袁世凯在告令中指出:“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故尊崇至圣,出于亿兆景仰之诚。

(3)材料三表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哪股思想逆流?结合所学,写出当时反对这股逆流的代表人物。(两位即可)结合所学,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材料四:1919年的这次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4)写出1919年的这次运动的名称。金冲及认为和以往的爱国运动相比,这次运动具有怎样的特点?(一点即可)依据材料四,指出思想启蒙和救亡运动之间的关系。
(5)结合所学,简要介绍1919年的这次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两点即可)
(6)谈一谈我们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