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黑龙江省克东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学习成果检测试卷

西晋时期,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图中划斜线部分代表哪一个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  )

A、匈奴族 B、羌族 C、鲜卑族 D、氏族
举一反三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各民族在不断融合中逐渐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国”的出现与西周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争霸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两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迁徙的大致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概括汉族南迁对江南地区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北朝后期,我国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这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以来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指出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七年级(1)班的学生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每小组承担的探究任务,请你一起参与。

【探究一政权分立】

第一组同学搜集到了有关这段历史的战争示意图,从战争的视角探寻。

图一 官渡之战示意图

图二赤壁之战示意图

图三 淝水之战示意图

图四三国鼎立形势图

(1)说出图一二三所示战役具有的共同特点,观察图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场战争获胜的共同计策,指出图三所示战役的交战双方。

(2)指出图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图一二三中哪一战役有直接联系,并加以说明。

【探究二经济发展】

第二组同学搜集了文献,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

材料一   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注:湖北省境内)者十余万家……至于永嘉(注:西晋永嘉年间),丧乱弥甚。

——《晋书》

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晋纪九》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样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根据以上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东汉、魏晋时期,中国人口迁徙的方向只有由北向南。   

B.北人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促使江南地区开发和发展。

【探究三民族交融】

第三组同学搜集了图文资料,从民族交融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

魏晋时期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十六国时期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灭亡后。匈奴贵族开始与汉人杂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汉人的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

——摘编自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

北魏时期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孝文帝)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魏书》

(4)依据表格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表呈现的史实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指出“孝文帝”为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采取的应对措施。(任举三项)。

【探究四文化繁盛】

第四组同学搜集了文化作品的图片资料,从文化的角度探知这段历史。

图一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       图二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局部)

(5)请根据示例,完成对图二的介绍。

示例:图一是北魏时期流传下来的碑刻,其字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是北魏时期社会崇尚汉文化的缩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