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 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 四望如一。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 , 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wěi)蹶(jué)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方苞《游雁荡记》)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往,赴) 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外表,样子)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奇异) 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没有办法)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 四望如一。(天边交会) 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没有缘由)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同类) 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表原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为之文志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 B、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 C、后知是山之特立             能使游者欣而乐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 , 则有二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作者游历山水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而西山之游才是真正的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所以看似简单的“始”字,在文中不可或缺,语约意丰。 B、选文(二)题为《游雁荡记》,但作者开篇就说“兹山不可记也”,看似矛盾,实则是把雁荡山和那些平缓明媚的山川进行对比,以突出雁荡山的特殊之处。 C、游记以记叙旅游见闻、描写山水景物为主,并寄寓作者的情思或审美趣味。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 D、选文(一)作者描写并赞美西山的怪特美,间接表达自己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选文(二)作者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两文均有借游寓理抒怀的特点。
(4)、把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②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方密之先生传

    方先生讳以智,号曼公,巡抚孔炤长子。崇祯十三年进士。未授官,而巡抚为杨嗣昌劾罢下狱。先生怀血疏膝行,号泣长安门外两载,疏无由达。上寻释巡抚而授先生翰林院检讨。

    会李自成破潼关,先生自请效力行间,范公景文复疏荐之,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以忤执政意,不果用。俄,京师陷,先生哭临殡官东华门,被执,加刑毒,至两髁骨见,不屈。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欲杀之,遂流离岭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隐志,变姓名,卖药市中。

    顺治三年,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明年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

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有亲,吾其缁乎!”未几就絷平乐。其帅欲降之,令冠服置左,白刃置右,惟所择。先生辞左受右。帅更加敬礼,解其缚,始听为僧。先生既隐于禅,名日宏智,居浮山称愚者。

    先生生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背诵,博涉多奇。著书数十万言,名流海外。先生所著书日《<易>余》二卷,《切韵声源》一卷,《通雅》五十二卷,《物理小识》十二卷,《药地炮庄》九卷,《诸子燔痏》若干卷,《畿表》若干卷,《浮山前后集》二十二卷,《前后编》十六卷。

    马其昶日:《通雅》、《物理小识》诸书,文渊阁皆著录,提要称其援据奥博,明一代考据之书罕与并;而山阳汪文端公亦尝语徐六襄先生:“浮山愚者学博而精,其所著书,实开本朝经师门径。”嗟呼,先生躬豪杰之才,遭逢季运,以占毕称,岂其志哉!

(选自马其昶《桐城耆旧转》,有删改)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节选自《离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日,帝留安石坐,因言:  “唐太宗必得魏征,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 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彼二子者,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契、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耳。”帝曰: “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注]”安石曰:  “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 , 则 , 亦安肯食其禄以终身乎!”初, 帝欲用安石, 谓之曰:  “人皆以为卿但知经术, 不晓世务。”安石对曰: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多庸人,故流俗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耳。 ”帝曰:“然则卿所设施,以何为先?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 ”帝深纳之。 甲子,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刘述率刘琦、钱觊共上疏曰:  “安石执政以来,专肆胸臆,轻易宪度。陛下欲致治如尧、 舜,而安石操管、商权诈之术,规以取媚,遂与陈升之合谋,侵三司利柄,取为己功,开局设官,用八人分行天下,惊骇物听,动摇人心。”时安石锐意变更,而帝信任益专,同列无一人敢与之抗者。王安石屏异己者,数月之间,台谏一空。景温雅善安石。先是安石独对,曰:  “陛下知今日所以纷纷否? ”帝曰:  “此由朕置台谏非其人。”安石曰:“陛下遇群臣无术数,失事机别置台谏官恐但如今日措置亦未能免其纷纷也。”于是专用景温。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材料二:

王安石之入对,首以大言震神宗。 曰:“陛下诚能为尧、 舜,则必有皋、 夔、稷、 契,彼魏征、诸葛亮者,何足道哉? ”夫使尧、舜而生汉、唐之后邪,则有称孔明治蜀、 贞观开唐之政于前者,尧、舜固且揖而进之,以毕其说,不鄙为不足道而遽斥之。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 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步而言趋,方趋而言走,方走而言飞; 步趋犹相近也,飞则固非可欲而得者矣。故学者之言学,治者之言治,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我察其情 , 与缁黄[注]之流推高其祖以树宗风者无以异。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六)

[注]

1.四凶,指四个不受舜帝统治的部落首领混沌、穷奇、梼杌、饕餮。

2.缁黄,缁,原意是黑色; 黄,原意为黄色。因古时候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此处“缁黄之流”代指“佛教道教的信徒”。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