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佛山市第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几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着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栏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②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③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④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个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⑤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抽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来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⑦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心,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

    ⑧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⑨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一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放入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地是你的吗?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树都种了下去。

    ⑩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创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树。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尔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⑪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1)、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他”比喻为“神秘的泉水”,生动地写出“他”的重要性和神秘感。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的毒辣和天气的炎热。 C、“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这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狂风的呼啸声之大和狂风之肆虐。 D、“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种树的困难。
(2)、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第④段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这几个方面描写了牧羊人房间的环境,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生活井并有条、做事认真的人。 B、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牧羊人挑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相照应,也为下文写橡树长大成林做了铺垫。 C、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是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人生经历,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读者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了牧羊人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了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壮举。 D、“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这一句子具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3)、选文第①段中,作者细致描写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完成1-4题。

时间也是“变色龙”

①我们处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看得见飞鸟走兽,听得见琴瑟齐鸣,闻得见馥郁芳香,可是我们是如何感知时间的呢?心理学认为所谓的“时间感知”是指人对时间的知觉,它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也与外界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有关。

为何会感觉时间越过越快

②人在年少时,往往会感觉日子过得很慢。孩子们急切地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有时还会盯着墙上的钟,数着时间过。然而,人上了年纪之后又总会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年纪越大,真的会觉得时间过得越快吗?

③心理学家瓦拉赫和格林研究了一群年轻人和老年人使用比喻描述时间的情况。结果显示,年轻人倾向于用静态比喻来描述时间,比如“时间就像平和、静止的海洋”;而老年人则更倾向于用“时间是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这类动态比喻来形容时间。

④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给出的一种解释是,当我们年轻时,面带朝气,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经历之前从未体验过的新鲜事物——第一次恋爱、第一次接吻、第一次失恋、第一次成为父亲母亲……自然而然,我们会对这些新鲜事物投以更多的注意力。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新奇的体验渐渐变得黯淡无光,我们不会再投以那么多的注意力,于是便会感觉时间一晃而过,觉得时间的流逝变快了。这很可能就是为什么人老了以后会觉得时光流逝变快的原因。

                                                       

⑤我们都在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演员以慢动作逃离爆炸现场,慢镜头的表现形式让画面显得更加惊险刺激。其实,在大银幕外,我们同样能体验到类似的“慢动作时间”。比如,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人们往往会感觉时间的脚步慢了下来。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⑥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有蜘蛛恐惧症的人盯着他们十分惧怕的事物——蜘蛛看45秒,然后让他们估计时间过了多久,结果他们都高估了实耗的时间。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高空跳伞的新手身上,这些新手总会认为,从同样的高度跳下,自己比同伴所花的时间要漫长得多。

⑦这是因为身处险境时,人体会分泌肾上腺素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从而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让人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了比平时多得多的细节,所以,会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在以慢动作运动,觉得时间也放慢了脚步。

为何美好的时光总是格外短暂

⑧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美好的时光总是格外短暂。比如,当我们和朋友聚会时,会感觉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而那些无聊的事物则会拖曳着时间……1小时无聊的历史讲座似乎比它讲的整个历史时期还要冗长。

⑨经研究发现,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比如,在买东西等待付款时,人尤其会感到有资格获得更好的服务。所以,在碰到慢吞吞的收银员时,10分钟的等待就像1小时那样难熬。相反,如果是一个粉丝获得了与偶像见面的机会,那么他或她会觉得在候客室中的等待是一种运气,10分钟的等待时间并不会让人不耐烦。所以,我们往往会觉得美好的时光格外短暂,而枯燥无聊的时光却格外漫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轻放

    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想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忿恨。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那盏灯,就这样沉默着,一日日听我们的跺脚声,砰砰砰地响了又响。

    爸爸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几分钟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黯淡无光的走廊便瞬间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爸爸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爸爸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不过是1元5角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

    我笑,说,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况且,这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要从这经过呢。

    爸爸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的烟头、纸屑、菜叶。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贴,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爸爸一眼,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

    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爸爸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心里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相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不自己主动找,它怎会自登家门?

    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3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已经过去5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操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爸爸得知后却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这笔钱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何必跟他客气?

    爸爸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一笔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着把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依然心里憋闷,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听说他还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

    爸爸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么?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十几年的光阴过去,回过头看看,我发觉捏着硕士毕业证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爸爸面前,原来是如此地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素朴、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4年11期)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主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白色鸟

何立伟

    设若七月的太阳并非如此热辣,那片河滩就不会这么苍凉空旷,唯嘶嘶蝉鸣充实天空。

    然而长长河滩上,不久即有了小小两个黑点;又慢慢晃动慢慢放大。在那黑点移动过的地方,迤逦了两行深深浅浅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盈满了野花的芳香。却是两个少年!一个白皙,一个黝黑。

    那白皙的,瘦,着了西装的短裤,短袖。皮带上斜插一把弹弓。那黝黑的呢,缺了一颗门牙,却喜欢咧开嘴巴。夏天的太阳,连脚趾缝都晒黑了,独晒不黑那剩下的一颗门牙。

    “呀,累。晒死人呐!”“就歇歇吧。城里人没得用。”

    在河堤旁,少年坐下来。把两只竹篮扔在了脚旁。紫色的马齿苋,有了大半篮。这马齿苋,乡下人拿来摊在门板晾晒干了,就炒通红通红的辣椒,爽口得很。

     “扯霸王草?”黝黑少年提议。“要得。要得!”

    “输了打手板心?”“打手板心就打手板心。”

    便一来一去扯霸王草。蝉声嘶嘶嘶嘶叫得紧。

    那白皙少年解下弹弓,捡了颗石子努力一射,河心就起了小小一朵洁白水花。

    这是南方有名的一条河,日夜的流去流来无数故事,古老而新鲜。间或一页白帆,日历一样翻过去了,在陡然剩下的寂寥里,细浪于是轻轻腾起,湿津津地舔着天空舔着岸。

    “你看出来左边的岸和右边的岸,有哪样不同?”白皙的少年说。“左边有包谷地。右边没有。”

    “不是问这个呐。”

    “左边……有个排灌站。右边没有。”

    “不是问这个呐!”黝黑少年摇脑壳了。

    “唉呀你,看呐,左岸要平一些,右岸要高一些。还没看出来?”“吔,吔,真的咧!”

    “这里头有道理。你晓得啵?”“唦讲,晓得就讲唦。”

    “我表哥,他讲这是地球自己转动造成的!”啧,啧,你晓得好多道理。”

    白皙少年于是笑了。“

     “采了这样多马齿苋,回去外婆会高兴咧!”

    那白皙少年,于默想中便望到外婆高兴的样子了。他是外婆带大的。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湾里。

    却忽然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竟不晓得为什么。方才吃午饭时候,有人喊外婆,声音好大。待外婆回来,就带了这黝黑的少年——他的朋友,叫他们一起去玩,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采马齿苋,划水,随便。总之要痛快玩一下午。“听话,莫出事,没断黑不要回来。”一人给了一只大竹篮。其时头上太阳,正如烧红的一柄烙铁。白的少年好高兴,同时又讶异。因为平日的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然而今日全变了。外婆你几多好!

    黝黑少年说:“划水好啵?”

    “好的。”眯了眼睛望对面绿色的岸,和远远淡青的山。

    河水清凉又温柔。轻轻托起一黑一白赤条条两个少年;轻轻忽开忽谢着一朵一朵漂亮水花。这边的岸,景致又不同。是泱泱的一片水草咧。后面则是芦苇林。汪汪的绿着,无涯的绿着,恰如少年的梦想。

    “哎呀!这地方,几多好看。”“城里来的才讲它好看。”

    赤条条的少年站在岸上。一个白皙,一个黝黑。头发湿漉漉的,情绪倒比天空还要晴朗。然而那白皙少年,陡然闷声一喊,就朝后面倒退数步,踉踉跄跄。

    ——水草里头有条蛇!

    “莫怕,”黝黑少年说。同时猫腰下去,极快地捉住蛇尾随手一扬,那蛇便如闪电,倏忽落在了河里头。白皙少年出了大半身汗,立即对他的朋友生出了景仰。

    刚刚的还要讲几句话,朋友忽然竖起食指止住了,耳语道:“莫做声,快看。”“——咦呀!”

    白皙少年看见了两只水鸟。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四野好静。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的亮。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要捉住就好咧。养起它来天天看个饱。”黝黑少年悄声道。

    “不。”“你不喜欢?”“比你喜欢得多!”

    黝黑的一笑,也就哑默无语了。

    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影子。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

    赤条条的少年,于是伏到草里头觑。草好痒人,却不敢动,不敢稍稍对这画图有破坏。天蓝蓝地贴在光脊的背。

    忽然传来了锣声,哐哐哐哐,从河那边。“做什么敲锣?”

    “呵呀,”黝黑少年皮球似的弹起来,“开斗争会!今天下午开斗争会!”

    啪啦啪啦,这锣声这喊声,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

    天好空阔。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

(选自《小城无故事》,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何为诗人

余秋雨

①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②《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③《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④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未指向一个明确的人。

⑤《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⑥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⑦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但他不知道用什么去训导别人。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⑧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⑨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