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同步练习

日本从19世纪中期的落后封建小国发展成为今天的资本主义强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同答问题。

材料一: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从此,日本进行了急速的资本主义改革,大力学习西方,毫不犹豫地采用当时来说堪称最新的方法,即利用铁路和轮船为中心的产业革命的成果,聘请外国专家;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用了短短几十年它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用了200年左右时间才完成的近代化进程。

——摘编自《大国崛起》

(1)、1868年日本开始了什么改革?据材料一指出日本近代化进程呈现什么特点?导致这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2)、【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古代历史上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族人民愿望、促进民族交融的是哪一改革?

(3)、【改革:促进民族自救】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两国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举一反三
面对西方的侵略,面对国内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积极探索,体现出强烈的使命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国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国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国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1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1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1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中国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

材料三: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国的国家⋯⋯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康有为就是这时代中的这样的人。

———《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中华文明是在民族交融与对外互动中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向中原迁徙,……各有各的语言,发展速度也不一致,即使一族内部,如鲜卑,也分成好多部,互相争斗。这就使十六国和北魏初年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动荡的时期。……内徙诸族不得不适应被他们征服后的汉族的较高文明,甚至不得不采用汉族的语言,民族融合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了。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的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南朝时期的宋)

材料四   汉代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这首先要归功于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带来了有关中亚和西方的交通、地理、军事等各种信息。随后汉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和在西域屯田,为其后的丝路贸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摘编自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原因及启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