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锁定)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提升练习:7、8新闻阅读
材料一:“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2017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历史上反贫困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规划》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八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规划》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兵法总则”,各地正按照这个规划,将扶贫脱贫攻坚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铸造适合自己的“剑与矛”,在2017脱贫攻坚决战之关键年,攻城拔寨,决战决胜。
(摘编自《2020告别贫困!习近平要求限时完成的目标》2017年6月15日央视网)
材料二:
湖南省级贫困村分布图
材料三:“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一棵树爱上十八洞村。”如果当初没有选择留在十八洞村当村支书,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的龚海华应该会成为一名军人,在部队里施展着另一番抱负。
初见龚海华,是在“长征路上奔小康”湖南站活动赴花垣县十八洞村集体采访现场。人群中,他戴着“小蜜蜂”,熟练地给到访的中央省市各路媒体记者们细数着十八洞村的点滴变化,略显稚嫩的脸上却透着成熟、刚毅与自信。
十八洞村因村内有18个天然溶洞组成的巨大溶洞群而得名。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学院的龚海华放弃入伍的机会,选择回到湘西老家,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担任村支书助理。
“刚到十八洞村时,第一印象就是这里太穷,环境差、交通闭塞,村民们用水用电都成问题。”龚海华笑着说,尽管当时父母很反对,但他毅然选择留下来,“我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施展拳脚的好地方。”
龚海华下定决心要为十八洞村做点事情。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与村民们促膝谈心,谋划发展,并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
“习总书记对我们的鼓励,让我非常激动,更加坚定了我在这里干一番事业的想法。”4个月后,龚海华通过竞选,全票当选十八洞村村支书。他坦言,担任村支书后,压力很大,“一是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都特别关心、关注村里的发展; 二是老百姓的殷切期盼”。
龚海华告诉记者,通过外出学习取经,十八洞村提出了“跳出十八洞、建设十八洞产业”的扶贫思路,并开展精准扶贫,即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居住环境、精准服务民生事业、精准组织扶贫力量。
2014年初,花垣县委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并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将基础设施建好了,鼓励村民发展旅游产业。村民慢慢富起来,曾经的泥巴路变成了青石板路,破木屋变成了青瓦房,还砌上颇具苗乡特色的泥巴墙,冬暖夏凉。
龚海华说,真正实现脱贫的关键还在于产业发展。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确定了五大产业:劳务经济;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烤烟、猕猴桃、野生蔬菜、冬桃、油茶等种植;特色养殖业,如湘西黄牛、养猪和稻田养鱼;苗绣;旅游服务业, 以对接周边县市短期游为主。
如今的十八洞村村容村貌更美了,村民也富起来了。龚海华介绍说,自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5年的3580元,增长115%,减贫61户269人。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4年的时候,龚海华通过招考,有机会进入湘西州某事业单位工作。但是他放弃了。事实上,当年很多与他一同考取村官的同事,也都通过各种机会,离开了农村进了城。
“让十八洞村民脱贫致富,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我应该去做的事。”龚海华坦言,他不后悔,也不羡慕。接下来,他还要带领村民,对十八洞村进行“三通五改”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村里各项产业发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龚海华也说,有一天他也终会离开十八洞村,“先脱贫,再致富,希望能为继任者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十八洞的村民真正过上富足的生活。”
(摘编自《专访十八洞村支书龚海华:村民脱贫致富是我最大愿望》2016年10月3日华声在线)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 (Tell them to stop.) |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 bullying”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