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
材料一:
时间 | 事件 |
1840-1842年 | 鸦片战争 |
1856-1860年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1-1864年 | 太平天国运动 |
19世纪60-90年代 | 洋务运动 |
1894-1895年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8年 | 戊成变法 |
1900年 | 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 |
1905年 | 中国同盟会成立 |
1911年 | 武昌起义 |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1913年 | 二次革命 |
1915年 | 护国运动 开始新文化运动 |
1919年 | 五四运动 |
——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大事年表
材料二:1894 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外国报刊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惊呼:“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 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
材料一: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发展历程(部分)。
阶段 | 具体措施 |
起步(1840—1861年) | 1840年以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 |
发展与推进(1861—1901年) |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1901年,外务部设立,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 |
民国初年 | 政府主动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 |
——摘编自邓华《近代中国外交转型问题分析与复习策略》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奕䜣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迈出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第一步。洋务派开始以国际社会存在为前提,重新认识世界,重估中国世界地位,深刻反思传统对外关系,逐渐接受国际法作为国际关系准则,萌生出以国家间相互平等关系为原则的近代国际意识。维新派在对外主张方面,紧扣救亡图存主题,提出通过遵循公法原则与西方列强进行交涉,变盲目排外为“文明排外”,主张“学西方”与“战西方”并重。
——摘编自姜德琪《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
材料三:同文馆是中国第一个新式学校,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外语、外交人才。1867年同文馆把《万国公法》列为学生的必修课。1869年起同文馆开设政治学、国际法等课程,并翻译相关书籍,如《公法便览》《公法会通》等,对晚清外交近代化起了一定促进作用。据统计,在晚清担任驻外大使的同文馆出身的外交官有12人,还有更多的同文馆的毕业生在国内中央和地方上从事外交活动。
——摘编自叶小青《京师同文馆与晚清外交近代化》
材料一 表一 英国输华商品总值表
年份 | 输华商品总值(英镑) |
1837年 | 90多万 |
1843年 | 145.6万 |
1845年 | 239.4万 |
表二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 旧税率(%) | 新税率(%) |
棉花 | 24.19 | 5.56 |
棉纱 | 13.38 | 5.56 |
斜纹布 | 14.92 | 5.56 |
材料二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忠顺不贰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紫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材料三 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涌进天津、北京,他们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