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1-05-27 浏览次数:194 类型:中考模拟
材料一 对秦始皇功过是非的评说,平在秦始皇生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评论秦始皇的是其宠臣王绾、冯劫和李斯。他们以为“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王绾、冯劫等人的这一评说为后来秦人评价秦始皇定下了基调,遍览《史记》《汉书》及秦人的著作,凡是涉及秦始皇本人的各种记载,基本上都是称颂之词。
材料二 汉初的地主阶级对秦的暴政及秦始皇本人的功过是非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据统计,仅在《史记》中汉人评论秦亡的文字多达八十余处,其中谈及秦始皇本人的就有六十余次。汉人对秦始皇已不像秦人那样歌功颂德了,而是大加责骂和抨击。总的来看,汉人对秦始皇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法繁刑酷;第二、“赋敛无度”,瑶役无已;第三、“穷兵”好战。
——以上材料摘编自梁向明《浅析秦人和汉人对秦始皇的评价》
材料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因扰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材料二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因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因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立,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三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1949年3月)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在革命斗争中凝聚成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和平年代升华为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工匠精神……这些水不过时的精神力量,指引着我们在不凡之年奋发进取、逆风前行。
——《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材料一 1860-1864年印度棉花向英国出口统计表
年份 |
数量(单位:包) |
1860年 |
562 738 |
1861年 |
986 280 |
1862年 |
1 071 758 |
1863年 |
1 292 984 |
1864年 |
1 399 514 |
——转引自王唐波《近代中国和印度农业商品化比较——对棉花种植业的个案研究》
材料二 下图是关于棉花与棉织业演进的思维导图。
——整理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示例:
题目:19世纪后期以来棉织业在亚洲的新发展。
论证:①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欧洲殖民者在亚洲、非洲寻找新的棉花生产基地,英国发动了片战争,使中国成为棉花生产基地与棉布的销售市场,从而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纺织业技术得到进一步革新,以中国、印度、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大力发展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近代工业,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最终使亚洲取代欧洲成为棉花工业的中心。
结论:19世纪后期以来棉花与棉纺织业生产向亚洲的转移,推动了亚洲的近代化步伐,同时也推动了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