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18 类型:期末考试
材料一: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摘自廖燕《明太祖论》
材料三: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等。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材料一:中国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据史料记载,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那个时候的首都长安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
——摘自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
材料二: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中国的海船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加强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摘编自“郑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等
材料三:疫情无情人有情:如图是2020年2月,日本捐赠给湖北的抗疫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1300年前日本长屋亲王赠送给大唐高僧袈裟上绣的偈语,意为“我们虽不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景色。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摘编自《新华社》
对于接受教育尊重“西方”科学的读者来说,中国文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必定是其技术上的“早熟”。中国早在11世纪就出现了活字印刷,大量书籍随后出现。到11世纪末,中国北部已经有可观的冶铁业,每年能生产大约12.5万吨铁,这一生产数字要比700年以后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铁产量还多!中国明朝时期,那些信奉儒家学说的官吏们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了,和400年前的宋朝比起来,活力和进取精神大为逊色,活字印刷术仅限于学术著作,没有广泛传播实际知识,更很少用于社会批评,甚至清朝取代明朝也未能停止这种持续的相对衰落。
1736年,即(英国)亚伯拉罕·达比在科尔布鲁克德尔的铁工场出名的时候,中国河南和河北的鼓风炉和炼焦炉已被完全废弃了,这下子它们要等到20世纪才会重新恢复生产。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