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22 类型:期中考试
在这个平和宁静的夜晚,所有尘事的繁杂都不再困饶我心灵的家园,此时此刻,清爽的风吹去了我的疲惫,如 (shì)重负的我感受到了令人惊悸的美丽。找一个小茶馆坐一坐,店里的老板娘送上一杯醇香的“阿婆茶”。当我闲 (xiá)创品茶时,从小河的船上传来 (yōu)扬婉转的,唱词是地方方言的越调《梁祝》曲来。三三两两的街灯、发出昏暗的光,衬托着这平静的夜,多少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温 (xīn)。轻纱般的月色笼罩着周庄,水巷的灯船更为古镇平添几分夜的神韵。欸乃的橹声、动人的歌声,组成一支悦耳的乐曲,为水乡之夜散发着迷人的媚力,为古镇增添了几分诗意。
①如(shì)重负
②闲(xiá)
③(yōu)扬婉转
④温(xīn)
错别字 |
||
正确字 |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宋〕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 , 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④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⑤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⑥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有删改)
〖注〗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狱:案件。④转运使:官名。⑤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⑥仕:指做官。
有 狱 久 不 决 敦 颐 至 一 讯 立 辨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陶后鲜有闻
③有囚法不当死
④将弃官去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
①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绵绵瓜瓞,奉为圭臬,龙行龘龘,犄角旮旯,娉婷袅娜,涕泗滂沱,呶呶不休,不稂不莠……近段时间,歌曲《生僻字》在网络上爆火。
②歌词里有70多个不常见或不熟悉的汉字,而且曲调简单,《生僻字》激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心,在短时间内便成为一首网红歌曲。
③近年来,国学大热,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代表的汉字类节目火热,一些久未提及和使用的生僻字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不仅有博物馆在入口处设立巨大的“生僻字”墙面,参观者只要准确读出其中一部分,就能免费进入参观;还有很多家长选择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字,既独一无二,不易重名,又有好的寓意。可以说,作为整个汉字库里“孤傲”的特殊者,生僻字正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如今,透过《生僻字》这首网红歌曲,可以帮助人们领略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在记住字词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从而让生僻字变得不再那么生僻。
④当然,生僻字之所以生僻,就是因为用得少、见得少。而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人们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也会尽可能地追求简洁和效率。生僻字往往难写、难认、难读,确实影响了文字的使用价值,所以有的生僻字慢慢被取代,有的彻底销声匿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僻字的价值也不必过度夸大,一则其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影响不大,二则倘若过度推崇,就有可能背离了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因此,对于生僻字还要辩证看待,其间的“度”一定要把握好。
⑤目之所及,在各大视频网站平台上,网红歌曲层出不穷,但少有类似《生僻字》这样知识性比较强的歌曲,更多是唱过也就唱过、不会留下什么印记的歌曲。越是少有,越显珍贵,还是希望多一些《生僻字》这样的歌曲,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涵养学识。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端午栀子味
成丽
①我的家乡在鄂南山区,山高,日照短,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记事起,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因为家家户户要蒸新麦包子。
②小麦的出苗、抽穗、拔节、孕穗,每一步都牵着农人的心。抢收小麦,脱粒,翻晒,都赶在端午节前,磨成面粉,是对庄稼人的认可,也是一家人对端午的期盼。我的母亲侍弄土地与饲养猪圈内的猪一样尽心。她深知,土地的回馈会让全家人肚子鼓起来,而家畜的回馈是温饱向小康的过渡和延伸。
③母亲不与别人同,她在端午临近,磨小麦粉时,愿意多付些加工费,要求碎三次。磨好的麦面分三等:一等粉是精白面粉,二等粉稍黑、粉粒稍大、带细小的麦皮,三等就是粗糙的麦麸。端午节一大早,母亲将前夜发酵溶解的酒曲均匀洒到精白面粉上,加水、揉成团。馅或红糖,或白糖,或粉丝菜末,也有不包馅的,做圆馒头。她分门别类将发好的粉团子捡到铺了芭蕉叶的蒸笼上,放进大灶的锅里蒸。我也早早起床手忙脚乱地帮忙拨火、添柴,将灶膛烧得旺旺的。我的眼睛不断望那高高的灶台,想象着腾腾热气的蒸笼里包子由扁圆、圆、膨胀的过程,口水和向往时时涌起。
④母亲并不着急将包子端下来,她煮上咸蛋,让父亲将房前屋后的栀子花采回,洗净,焯水,清炒。若村里有人杀猪卖肉,母亲会为我们买一小块肉来打牙祭,将栀子花与猪肉煮成肉片汤。用栀子花做成的菜肴,清香、鲜嫩,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随处可见的栀子花,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白色的单瓣中露出米色的笑脸,于苍翠的山野中摇曳着舞姿,经久不凋。在五月,夏季的菜蔬不接之时,也成了山里人家餐桌上的精美食材。
⑤香气扑鼻的栀子花肉汤,馋涎欲滴的包子,无异于我贫瘠童年里的山珍。记得那年,我一口气吃了五个碗口大的包子,外加一个咸蛋,一碗汤。吃完后面粉包子的高吸水率遇汤水发胀,肚子撑得要命,坐着、躺着都难受。母亲有些着急,似又没什么办法,说:你今天绝不能喝水了,要不然胃要胀坏的。
⑥那年头,包子是端午节里最好的食物(家乡不兴包粽子)。端午节走亲访友,一提白面包子,几许盐蛋,便是体面的礼物。一般农村家庭一年到头只蒸一次包子。碰上小麦收成不好,一年连一次包子都吃不上。母亲每次能将五格蒸笼蒸满。她将有馅的包子先吃,没馅的用干净白布盖着,三五天加热一次。那些馒头,就着稀饭,能从小端阳初五吃到月底。
⑦有的年份,到六七月青黄不接时,邻家只能靠野菜和稀饭艰难度日。母亲将麦麸送去再加工,碎成粉,与端午节时留下来的二等粉,做成面糊或面疙瘩;再拿出一小部分面粉揉成团蒸熟,洒上精盐和白糖,用陶罐密封数天,长霉,暴晒成香甜可口的褐色麦酱。我们蘸着这些麦酱,就着晒干的栀子花,味蕾不再那么单调。无论是粗茶淡饭还是清汤寡水,有母亲在我们照样能如吃山珍海味一样,吃得肚胀腹圆。多年后,再想起这事,比起同村人,我家兄妹七人的童年有了色彩!
⑧随着我远离家乡,父母的离世,家乡的栀子花和白面包子,在我的视线里渐行渐远。今年端午来临,路边那一丛栀子花叩醒我久远的记忆。漫步街头,巷子里粽子的飘香再也无法替代昔日白面包子的新麦香。街边亦有老妪提着栀子花叫卖,一时想起来母亲,就买了几枝回家,那花多是庭院种植,肥厚、浓香,富贵有余,清纯不足。只是,此刻心念处,家乡的栀子花与母亲含笑的脸再现,重叠,质朴的暗香一点点往心底深处渗透。
⑨栀子花的花语是“................”。把我的爱给你,把我一切给你,我无悔!栀子花语带着绵长的母爱,于流年的端午,温暖,久久。
(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