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28 类型:期末考试
2020年,有这样一句话:“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让同学们联想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情,他们纷纷写下自己的感言。请你阅读后完成小题。
(文段一)
最可敬的人
①1950年,朝鲜战争在一江之外爆发,为了底抗侵略、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意然决然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和人民,我们不能后退一步!” ③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敬的人!
(文段二)
致敬
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大年初一,武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在一线chóu( )备物资的许多工作人员,放弃了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冒着风险救死扶伤。抗击疫情期间,日夜奋战的医护人员,是战士;奔赴一线的媒体记者,是战士;乐观豁达的武汉人民,是战士。你们本是平凡的人,但疫情发生时,你们又是如此的不平凡。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你们不仅是白衣天使,更是ɡānɡ( )铁战士。是你们的坚守和付出,筑起了一道守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线。在太平的日子里,你们最容易被淡忘;疫情当前,你们牢记职责,直面危险,义无反顾。④虽看不清脸庞,但是,你们远去的背影,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你们的名字,给人增添无穷的力量;你们的事迹,给人以无尽的温暖。
(文段三)
珍爱生活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的时候①□当你在宽敞的操场上奔跑的时候②□当你和父母朋友一起游览名山大川的时候③□请不要忘记那些流血牺牲的志愿军战士,请不要忘记那些平凡普通的白衣天使……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①改为
②改为
论语(节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八月又闻玉米香
①一进八月,暑气渐少,转眼之间就到了立秋。“立秋到,玉米香”,一进菜市场,一下子就被卖新鲜玉米的摊位吸引,脚步直奔只有乡下才有的农用车旁。
②满满的一车胖玉米:清香扑鼻而来,青嫩、可爱,诱人靠近。用手捧起,层层剥开,一排排饱满、金黄的玉米粒,看着就那么亲切。恍惚间,我又回到了故乡小村,回到了金秋八月处处充满玉米馨香的乡村时光。
③出村,小村外,再穿过乡村公路,曲折的羊肠小路,两侧成片的青纱帐。挺拔葱绿的玉米棵,中间窜长出一到两个又大又长的玉米棒子。在这些玉米大棒子将熟未熟的时候,最吸引村里孩子们的目光,那煮玉米、烤玉米的香味儿会让小孩子馋的直流口水。
④记得小的时候,到了这个季节,村里的小伙伴都喜欢背着个柳编筐,成群结队地下地。他们编足了理由,说什么给家里的猪呀、羊呀、拉车的小毛炉呀去割草,其实割草不过是个由头,掰玉米回家烧着吃、煮着吃那才是真的。母亲对我们姐妹管教得很严,我们每次出门时她都大声吆喝:“筐里的草一根不能少,棒子只许掰咱自己家地里的!要是掰了人家地里的,让我这当妈的知道了,打折你们的腿!”
⑤我们姐妹筐里的嫩玉米从来没有藏过掖过,清清白白地露在草筐外面,回家告诉母亲,临近渠口比较隐秘的地方有多少空棒秸,我和姐姐就掰了多少个大棒子。母亲把我们掰来的玉米足足地煮了一锅,熟玉米的香气顺着锅沿的缝隙飘逸出来,馋得一旁等着吃玉米的我直流口水。玉米煮好捞出了锅,顾不得烫手烫嘴,拿起一个张口就啃,那青嫩、香甜的玉米真好吃。
⑥每次捧起母亲煮熟的嫩玉米,都会听到她厉害的大嗓门:“只有吃自家地里煮熟的棒子,那才是最踏实、最香甜的,我这辈子都要你们堂堂正正做人!”我的二姐姐,还自创用竹签扎在玉米芯里,双手举着在灶膛边火苗上烤,玉米粒被烤到金黄金黄的,那真是美味。外焦里嫩的玉米,比煮熟的还好吃,吃了第一口,还想吃第二口。
⑦日子过得真快呀!我们姐妹的孩子,如今都长到了当年我们吃煮玉米的年纪。依然住在乡下的父母,总是惦记在八月立秋前后的那几天,进城把自家地里将熟未熟的胖玉米装满袋子送来,临走时还不忘提醒我们也给左邻右舍、同事朋友送上几个。
⑧从乡下到城里,一路走来,有苦有甜,有悲有欢。即便真正走出家乡的那片庄稼地,内心深处依然深深藏着故乡的味道。八月玉米之香,在我的记忆中从未走远。每年的这个季节,这种味道都会从鼻尖蔓延到很远很远,从繁闹城市到故乡原野,从眼前到儿时少年,当然还有母亲那大嗓门的谆谆教诲。
①“我”被农用车上的玉米吸引,想起儿时往事。
②;
③;
④;
⑤依然住在乡下的母亲进城送玉米。
“满满的一车胖玉米:清香扑鼻而来,青嫩、可爱,诱人靠近。用手捧起,层层剥开,一排排饱满、金黄的玉米粒,看着就那么亲切。”
旧时的馄饨担
①昨日的晚餐,我们在家附近吃的馄饨。也许是假日过于闲暇所致,享用之时竟然想起过去的馄饨担。
②我之所以认识馄饨,应该不是源于饭馆或自家厨房,而是那种走街串巷的馄饨担,那种馄饨担曾一度是我以及和我同时代的人,最为期盼和怀念的东西了。每到黄昏来临之时,我便从自家阳台上往下望去,看馄饨担是否来了。一旦看到远远的路上有挑着担子的身影走来,我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而大呼:“馄饨来了,馄饨来了!”随即拉扯着妈妈的衣角,纠缠她带我到楼下吃馄饨去。若是阴雨或是其他原因,馄饨担没有来,我不免会失望好一阵子。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感觉时,便要问家人寻一毛钱,索性四处去寻找。这种经历,想来现在的小孩是无从体会了。
③馄饨担着实是一件有特色的东西。一副木制的担子,竟能将一个“饭店”担在自己身上四处游走。这种馄饨担的长度大约在一米七八左右,通体是木色的,担子的两头均呈立方体形,给人一种规则又稳重的感觉。而这所有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两端的立方体之内了。担子的一端其实是一个炉子,一个盛好水的钢精锅,插在立方体上方的圆型口中,锅的下方是一个炉子,烧的不是煤球,而是柴火。应该是有金属的不厚的炉壁,否则担子的分量可就要增加许多了。担子的另一端,是大约三层的抽屉,每层放置的东西是什么,我已经不能全然记得。大约一层是拌好的肉馅和备好的馄饨皮,二层是放置的碗筷,还有一层放置了一些诸如酱油、味精、虾皮之类的调料了。担子中间的结构似乎有些玄机,但现在也不能记起它的具体结构,只是知道如若要起身,则是可以担起的扁担;若是放下,就可将一块木板旋转开放置,成为一个小的操作桌,可以把包馄饨的肉馅、馄饨皮之类的东西放置其上。除了两端的玄机和中间的奥妙之外,当卖馄饨的人挑起担子出发的时候,还要在担子上挂置一个可折叠的馄饨桌和几个可以坐人的马扎儿,以供顾客吃馄饨时使用。
④馄饨担似乎不是终日都在街头巷尾存在,只在黄昏即将到来的时候才开始出现,至天黑后一两个小时撤走。挑着馄饨担卖馄饨的人,一般一日只出来卖一次,可能也是局限于馄饨担的容量,卖馄饨的人把担子里准备好的东西卖光之后,便收拾完回家不再出来了。现在粗略想来,加之准备材料的时间,他每日工作的时间不过五、六个小时,甚是清闲雅致。那时候的我们,从骨子里认为,早餐要吃烧饼油条和稀饭的,午餐一定要吃米饭炒菜的,用馄饨代替白天的正餐尤其是午餐,则是有悖于常人吃饭的规律。况且,馄饨也无法替代米饭炒菜,毕竟那只是一种街头的小吃而已,尝鲜可以,但无论如何不能真正填饱肚子。只有到了傍晚,这一想法则完全改变。晚上的时光在那时是用来消遣的,因此人们不在家中用晚餐,而跑到馄饨担旁边吃馄饨,才是平常之事。不过,对于很多成年人而言,出来吃馄饨,或是陪孩子,或是陪恋爱中的伴侣,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调节,断不可日日吃而使之成为正餐,只是偶尔为之的一种方式。
⑤黄昏时候,馄饨担出现最多的地方,还是各个企业的家属大院,似乎那里的孩子最多,也常有大人看管,久而久之,卖馄饨的也与那里的居民熟识,以至于卖馄饨者姓什么,叫什么,家住哪里,也为带着孩子吃馄饨的大人们所熟知。卖馄饨的“商家”和吃馄饨的“顾客”,真是做到了有效沟通。从这个层面来看,馄饨担的出现,似乎更多是一种文化,而不仅是一个买卖的行为。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馄饨担更是晚间闲暇生活的一种期盼。它既可以给我带来美味,又可以使我在吃馄饨的过程中,与张三家的小孩或李四家的小孩们一起玩耍,成为一种沟通的载体。现在看来,还颇为怀念呢。每每到晚间八点多钟,卖馄饨的人担起担子离开的时候,我们都会热情相送,并嘱咐他明天还要来。因为这个馄饨担不仅担负着卖馄饨人的全部生活,也担负着我们对快乐时光的期盼。
⑥其实,无论对于馄饨担的哪一方人而言,生活就是那样的简单。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