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19 类型:期末考试
材料一 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广东江面与海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开始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苦难日益加重。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日本政府还积极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反观此时的中国,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队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所以,战争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关捷《中日甲午战争全史》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2011年10月10日《南方都市报》社论指出:辛亥革命从君主走向民主,首先是为中国的连绵历史划下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分水岭。辛亥革命关于造共和赋民权的理想与热望,才尤显真切与赤诚,才尤显珍贵与高度。
——摘自《人民之友》2011年底11期《岁在辛亥》
材料三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一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
——《百年中国》解说词
材料二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暂时所处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是正确的”。
——郑广谨等著《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三 大会确立了正确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