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6.3.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B)

修改时间:2020-12-30 浏览次数:164 类型:同步测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2. 下列关于物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 B . 一个物种只含有一个生物 C . 同一物种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D . 自然状态下,能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且后代也有繁殖能力
  • 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 . 一般情况下,生物进化方向与基因突变方向一致 C . 狼与兔的捕食关系导致它们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
  • 4. 下列有关个体、种群、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B . 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C . 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 . 物种是所有种群的集合
  • 5. 下列关于种群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种群之间必然存在地理隔离 B . 不经地理隔离也能形成新物种 C . 种群基因库的变化必然导致新物种形成 D . 种群是生物分类、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 6.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 . 产生新基因 B . 形成生殖隔离 C . 出现新性状 D . 出现地理隔离
  • 7. 对于二倍体西瓜来说,四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的物种,原因是 ( )
    A . 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B . 产生了生殖隔离 C . 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D . 出现了新的基因
  • 8. 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 . 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C . 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D . 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 9.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 . 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 .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 . 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 10. 马(2N=64)和驴(2N=62)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说明马和驴之间(  )
    A . 染色体不能共存 B .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C . 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 D . 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 11. 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  )
    A . 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B . 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C . 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认识 D . 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 12. 下列两种生物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 . 普通小麦和小黑麦 B . 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 C . 马和驴 D . 萝卜和甘蓝
  • 13. 雌葱柱头上的细胞膜表面有一种糖被,可以使不同种的花粉不能萌发从而不能完成受精作用,这个现象属于(  )

    ①细胞识别      ②抗性      ③生殖隔离      ④变异.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 14. 下列不属于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的是(  )
    A . 突变与基因重组 B . 自然选择 C . 隔离 D . 过度繁殖
  • 15. 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描述是(  )

    A .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B . 种群间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C . 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D . 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二、综合题

  • 16.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生物进化有内在联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 20%、Aa 60%、aa 20%,则A基因频率为
    (2) 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填“基因型”或“表现型”)。
    (3)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 17. 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个种,下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 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的作用。 
    (3) 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 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 
    (5)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
  • 18. 某种一年生植物种群中AA占25%、Aa占50%,aa占25%,将这种植物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

    (1) 将这种植物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该植物形成,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与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
    (2) 如图1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2分析.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