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50 类型:期末考试
且说高俅得做了殿帅府太尉,选拣吉日良辰,去殿帅府里到任。所有一应合属公使衙将,都军禁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各呈手本,开报花名。高殿帅一一点过。于内只欠一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半月之前,已有病状在官,患病未痊,不曾入衙门管事。高殿帅大怒,喝道:“胡说!既有手本呈来,却不是那厮抗拒官府,搪塞下官。此人即系推病在家,快与我拿来!”随即差人到王进家来,捉拿王进。
(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材料一)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每本书在内容上,必然会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在读书时,一方面要虚心体会,努力研求其中的深湛义蕴;另一方面还要有批评态度,要辨识前人思想的偏失。要虚心,要保持批评精神,才是正确的态度。在读书时勤于思考,加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在前人已经达到的水平之上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若盲目迷信典籍,缺乏批评精神,只能使思想陷于停滞,那是不足取的。
(摘自张岱年《<读书文萃>序》)
(材料二)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
(摘自朱光潜《谈读书》)
(一)
嵇中散临刑东市① , 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②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雅量二)
(二)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①不得住。(雅量三)
(三)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
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十九)
(四)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雅量三十五)
【注释】①东市:指刑场。②靳固:吝音固守。③跌荡:摇晃跌倒。
例句 |
《古代汉语词典》部分义项 |
选项 |
①《广陵散》于今绝矣 |
A.断绝B.横渡C.非常D.死亡 |
|
②文王亦寻悔焉 |
A.寻找B.使用C.沿着,顺着D.随后,不久 |
|
③书亦如故 |
A.所以B.故意C.从前,原来的D.缘故、原因 |
|
④看书竟 |
A.竟然B.终于C.从头到尾D.终了、完了 |
|
①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②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最先与最后
鲁迅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了。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陈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竟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徉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竟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国人的心态 |
国人的表现 |
后果 |
|
最先 |
① |
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 |
凡事“不易有改革” ③ |
最后 |
耻 |
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② |
④ 国家“土崩瓦解” |
原句: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改句:见胜利则纷纷聚集,见失败则纷纷逃亡。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说着,他掏出块漂亮的表,表面上镶着小宝石。
“当然喽!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就是迟钝了点。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这些年我都在东奔西走。”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 , 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 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奇怪,你怎么又长了两三寸呢?”
“是呀,满二十岁后我又长了些。”
“你在纽约怎么样,吉米?”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纸条,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A.法与情 B.二十年后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