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83 类型:高考模拟
选项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加1滴酚酞,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至红色褪去,2 min后,试管里出现凝胶 | 酸性:盐酸>硅酸 |
B | 将少量Fe(NO3)2加水溶解后,滴加稀硫酸酸化,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 | Fe(NO3)2已变质 |
C | 向5 mL 0.1 mol·L-1KI溶液中加入0.1 mol·L-1的FeCl3溶液1 mL,振荡,用苯萃取2~3次后取下层溶液滴加5滴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 | 反应2Fe3++2I-=2Fe2++I2是有一定限度的 |
D | 在2 mL 0.01 mol·L-1的Na2S溶液中先滴入几滴0.01 mol·L-1 Zn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0.01 mol·L-1 CuSO4溶液,又出现黑色沉淀 | Ksp(CuS)<Ksp(ZnS) |
步骤Ⅰ:称取0.4470 g氯氧化铜固体,放入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30%的硝酸使固体完全溶解。滴加K2CrO4溶液作指示剂,用0.100 0 mol·L-1 AgNO3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Cl- , 滴定至终点时消耗AgNO3标准溶液20.00 mL(已知Ag2CrO4为砖红色沉淀)。
步骤Ⅱ:称取0.2235 g氯氧化铜固体,放入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硫酸使固体完全溶解。溶液中加入过量的KI固体,充分反应后向溶液中滴入数滴淀粉溶液,用0.200 0 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滴定至终点时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10.00 mL。
已知步骤Ⅱ中所发生的反应如下:2Cu2++4I-=2CuI↓+I2;2Na2S2O3+I2=2NaI+Na2S4O6。
①步骤Ⅰ滴定终点时的实验现象是。
②通过计算确定氯氧化铜的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
①图中膜a应选用(填“阳离子”或“阴离子”)交换膜。
②各间隔室的排出液中,A为(填“淡化海水”或“浓缩海水”)。
③电渗析法还可用来处理电镀废液,写出用该方法处理含AgNO3废液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如果超临界水的电离度变为常温下的100倍,则此时Kw的值为。
②超临界水能够与氧气等氧化剂以任意比例互溶,由此发展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得乙醇的超临界水氧化结果如图,其中x为以碳元素计的物质的量分数,如xCO= ,t为反应时间。 CO的分布分数先增后降的原因是。
③不同温度下乙醇的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CO的分布分数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随着温度升高,CO分布分数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且峰值更高的原因是。
①装置B中所用试剂为。
②C中得到紫色固体和溶液,C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将K2FeO4溶液滴入MnSO4和足量H2SO4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后溶液呈浅紫色,该现象能否证明酸性条件下 与 氧化性的强弱关系,请说明理由:。
②取C中紫色溶液,加入稀硫酸,产生黄绿色气体,得溶液a,经检验气体中含有Cl2。为证明是否K2FeO4氧化了Cl-而产生Cl2 , 某同学设计了以下方案:取少量a,滴加KSCN溶液至过量,溶液呈红色。该方案并不完善,因为溶液变红的原因可能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重新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是K2FeO4氧化了Cl-而产生Cl2:将装置C中混合物过滤,。[实验中必须使用的试剂:盐酸、KOH溶液、淀粉碘化钾试纸]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