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212 类型:中考模拟
品读经典,穿越时空,历代先贤的智慧和情怀会在你的心灵中慢慢沉淀。
材料一 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
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摘编自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二 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
——摘编自《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
材料三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的《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本著作的合称。通过对一系列革命挫折的深刻反思,孙中山先生从思想、经济和政治层面对未来中国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字里行间表达出他博大的革命胸襟和深沉的家国情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带着理想未成的遗憾溘然长逝,弥留之际,口中仍念记着“和平、奋斗……拯救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回答:
材料一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抗战精神唤起强烈的民族尊严感,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回顾抗日战争14年的峥嵘岁月,中华儿女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念,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顽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滕慧君《抗战精神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王进喜、雷锋到焦裕禄;从邓先、郭永怀到黄大年、罗阳,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赴汤蹈火,他们以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
——摘编自陈浙闽《奏响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回答:
材料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世界政治家预言,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将日益受到正在兴起的德国,俄国和美国的影响,然而事实是,这三个国家中的一个国家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第二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20世纪20年代和以后时期的国际事务似乎仍是以英国和法国的行动为中心。
材料二【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二战以后,不仅莫内等“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撤的新的经济结构,而且还有心肠不错、乐于助人的美国,它愿意以合作的方点为欧洲的经济复兴提供财政援助。
材料三【矛盾重重的苏联】
回答: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