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11-06 浏览次数:239 类型:中考模拟
中国百名学者联合发布新时代文明工程倡议书
推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为拥有一个美好的“健康中国”而行动一分——分餐制
①在集体公共就餐的大环境下,积极带头实行分餐制,侣导“光盘行动”。二公——公筷公勺
②家庭用餐,亲朋聚会等集体聚餐,要白觉使用公筷公勺。三白带——白带筷子
③在学校、单位集体用餐或亲朋好友结件外出出游时,要白带方便清洁的筷子。
④让我们一刻也不要拖延地行动起来,改变用餐习惯,带头传递文明新风尚。
情节一:悟空打死剪径强盗,受不得唐僧教诲,说走就走。
情节二:悟空打死白骨精,唐僧驱逐悟空。悟空无奈离开,嘱咐沙僧照顾好师父。
(批注)随着情节的推进,悟空这一形象在逐渐发生变化: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②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③“五声,以通入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日,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④”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白《吕氏春秋》,有删减)
【注】①乐(yuè)正:乐官之长。夔(kuí),人名。②重(zhòng)黎:人名。③和(hé):乐音和谐,调和。④节:关键。古人很重视音乐,认为音乐的兴废,是一个国家治乱的关键。
港珠澳大桥
①港珠澳大桥位于珠江出海口,起于香港大屿山,横跨伶仃洋,再分成Y字形,分别通向珠海和澳门。大桥全长55公里,是目前世界第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②港珠澳大桥由桥、岛、隧三部分组成,其设计和施工难度极大。
③港珠澳大桥所处的伶仃洋海域,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海港和空港,每天有4000多艘船只和1800多架飞机穿行其间。为了保障下不影响船只通行、上不会给飞机起降带来安全隐患,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铺设海底隧道。而要实现桥梁与隧道的转换,就不得不修建人工岛。因此,工程师团队就制定出了桥、岛、隧相结合的集群工程建设方案。
④岛隧工程是大桥建设技术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的部分。长达6.7公里的外海海底隧道,由33节沉管对接而成,是迄今为止世界最长、埋深最深的沉管工程。然而在此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一块不到四公里,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更是我国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考。面对挑战,我国工程师自主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在人工岛建造上,技术团队还首创了世界桥梁史上“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这种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不但工期短,而且减少淤泥开挖量近千万立方米,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成岛”。据统计,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中国工程师们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形成的发明专利达到400多项。
⑤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来袭。经过16级台风一夜的肆虐,港珠澳大桥情况正常,经受住了检验。这是继2017年“天鸽“帕卡”之后,大桥接受的第三次强台风考验。
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使粵港澳三地的通行时间由之前的3小时缩短至如今的30分钟。它的建成不仅标志着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了桥梁强国,更突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摘自网络)
敦煌的守护神
(一)
1938年,樊锦诗出生在一个富庶人家,自小衣食无忧,却一路自律努力,20岁时,考入北大考古系。那时,樊锦诗的心中就有了一份深深的眷恋——敦煌。茫茫大漠中百千洞窟的壁画,日日夜夜都勾绕着她。
大四,北大考古系组织学生到各地实习。樊锦诗毫不犹豫地报名去敦煌,和她同去的是另外三名男生。踏入甘肃最西部的敦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迎面而来。这里缺水,只能一日两餐,渴了喝苦咸的盐碱水。没有固定住所,将就睡在破庙里,半夜老鼠绕着她肆意乱跑,吓得她彻夜难眠。白天要去悬崖峭璧上的洞窟实习,攀爬时,简易的蜈蚣梯摇晃得厉害。为了减少攀爬次数,她就不下来吃饭,每天早上揣两个干馒头上去。为了减少去厕所的次数,她甚至不敢多喝水。不过这些她都无暇顾及,因为洞窟里是另一重世界:天衣飞扬,色彩奔放,线条悦动……敦煌,这颗深埋大漠的遗珠 , 让樊锦诗在这片梦归之处如痴如醉。然而在江南长大的弱女子,终究抵不住大漠的极端天气。实习的第三个月,她便病重卧床,不得已提前结束实习返校。60个小时的硬座后,樊锦诗拖着浮肿的双腿,站在北京火车站。心里想着:再也不去了。可是毕业分配时,敦煌研究所来信,要招之前来实习过的四位学生。樊锦诗的名字,赫然在列。父亲担忧她的身体受不住风沙侵蚀,写信恳请校方斟酌,却不知道樊锦诗偷偷扣下了信。1963年,她毅然再赴敦煌 , 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一片云蒸霞蔚之下,她将小我忘得一干二净。
(二)
樊锦诗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敦煌。因无人帮她照顾孩子,每天离家前,她只能将儿子捆在襁褓里,安放在床上。孩子再大些,会翻身了,她又把被子摞起来搁在床沿上,防止他摔下来。每天下工回来,走近窗口,她都屏气凝神。听到孩子的啼哭才敢长舒一口气,要是没声音,她就吓得只敢推开一个门缝,看看孩子在不在。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过了四个月,樊锦诗实在独木难支,便将孩子送回了丈夫老家,托人照顾。樊锦诗常说:“我至今对这个家怀有深深的歉疚,尤其是对孩子。”
1986年,樊锦诗终于有了调离敦煌的机会,可她却离不开了。丈夫需要妻子,孩子需要母亲,敦煌需要樊锦诗,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她的丈夫彭金章知道妻子对于莫高窟的痴恋,做出了从武汉大学调入敦煌研究所的决定,成全了妻子。至此,距离他们结婚已经整整过去了19年。彭金章去世后,平生最不爱接受采访的樊锦诗,破天荒地参加了《朗读者》节目。“老彭很喜欢看你们的节目。”这对分居19年、一生风雨同舟的老夫妻,将小我的儿女情长与敦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三)
160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至今保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这些瑰宝不但面临着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与日俱增的游客更会对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樊锦诗心里着急, [A]“莫高窟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万一有闪失,我们就是罪人。”于是樊锦诗萌生了一个想法: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敦煌石窟得以“永生”。2014年“数字敦煌”上线,游客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莫高窟的清晰全景,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这是樊锦诗带领着莫高窟人,用12年的时间,在戈壁上创造的奇迹。那时,樊锦诗已经快80岁了。
樊锦诗原本是内向、柔弱的性格。然而现在她雷厉风行,说一不二。正是这样的个性,让她在商业化洪流中第二次挽救了敦煌。彼时,敦煌方面有意对莫高窟进行商业开发,甚至提出了上市打算,要将莫高窟变成地方的摇钱树。一旦将文物牵扯入利益纠葛,壁画保护将难以为继。樊锦诗反应迅速,坚决反对这一方案。她率领同事,北京、兰州两头跑。一次次耐心讲解,一次次据理力争,终于停止了莫高窟商业化的脚步。她欣慰地说: [B]“将来我滚蛋下台的时候,大伙能说句‘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四)
[C]57年,樊锦诗在黄沙里,在碧空下,守护着敦煌。数年前,樊锦诗与双胞胎姐姐会面。姐妹二人站在一起,姐姐似比她要年轻许多。樊锦诗身着素衣,眉目间已满是风沙吹过的沧桑。
“心里可有心酸不平?”
“无怨无悔。”樊锦诗回答。
(摘白《我心归处足敦煌》,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