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16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改变我们生活的有关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叙述不能体现化学贡献的是( )

    A . 使用电力牵引的高铁优化能源结构 B . 应用采用石墨烯技术的手机扫码支付 C . 利用共享单车出行,减少大气污染 D . 通过网络购物,享受便利生活
  •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用滴管取液体 B . 用镊子向试管中送入固体 C . 检查装置的 气密性 D .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 3. 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 蜡烛受热熔化并燃烧 B . 氧气变成雪花状固体   C . 食物腐烂变质 D . 自来水厂投药消毒
  • 4. 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 .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 . 乙醇(酒精)作燃料 C . 稀有气体作化工原料 D . 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
  • 5. 如果没有空气,将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种草,可以保护空气 B . 空气中的各成分不再保持各自的性质 C .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D .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PM2.5等是造成空气污染的有害气体
  • 6.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大理石中加入稀盐酸,(白色)固体逐渐减少,固体表面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B . 胆矾中加水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蓝色固体减少形成蓝色溶液,再产生蓝色沉淀  C .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黄白色光,产生大量白烟 D . 银白色的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道尔顿创立的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B . 实验剩余药品不要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C . 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锑、锌等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D . 锅炉中使用硬水会使锅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
  • 8. 如图是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建立的一种模型,通过模型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B . 该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均为4 C . 该原子结构可表示为 易失去2个电子变成其他原子  D . 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与电子所带电荷的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 9. “低碳”,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B . 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 . 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 . 二氧化碳的化学符号是CO2
  • 10. 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A . 铁 + 氧气 三氧化四铁             化合反应 B .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氧化反应 C . 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分解反应 D . 碳酸钙 + 盐酸  氯化钙 + 水       分解反应                      
  • 11. 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焚烧秸秆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形成霾

    可吸入颗粒物分子不断运动

    B

    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的图像

    苯由离子构成

    C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空气中的各种原子没有发生改变

    D

    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A . A B . B C . C D . D
  • 12. “Nature for water(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陆地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3.5% B . 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可以节约用水 C . 海水淡化目前已成为人类应对淡水短缺的重要途径 D . 水体污染,会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但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 13. 下列图标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

    A . B . C . D .
  • 14.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待区分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白酒和白醋

    闻气味

    观察状态

    B

    空气和呼出气体

    澄清的石灰水

    燃着的木条

    C

    木炭粉和二氧化锰

    观察颜色

    点燃

    D

    硬水和软水

    加热

    加肥皂水,观察泡沫的多少

    A . A B . B C . C D . D
  • 15.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它的结构和特点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 . Z处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 . X处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 . 氧原子核外第二电子层上的电子数y的值是6 D . 最后一列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二、非选择题

  • 16. 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或意义填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填符号),此符号的微观意义是。地壳中含量较多的三种元素的原子能直接构成的物质的符号是。海水中的钠、氯元素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氯离子的符号是,Na+表示的意义是

  • 17. 下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模拟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将C中相关粒子的图形补充完整,使之正确;

    (2) 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B变化的实质是

    (3) 此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4) 此类反应是化合反应的微观解释是

  • 18. 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物质分类并回答下列问题:
    (1) 请将下列物质按其所属的类别填在方框中相应的横线上(填字母或化学符号):

    a.水;b.铁; c.富氧空气; d.氦; e.蜡烛充分燃烧的产物; f.氮气; g.氯化氢。

    (2) 上述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①(填字母),你分类的宏观依据是②。A处的物质分类是③,B处物质组成上的特点是④

  • 19. 根据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打开浓氨水的瓶塞,闻到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浓氨有

    (2) 取烧杯A中少量无色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

    (3) 继续进行如图实验,观察到①,A、B两烧杯中的物质没有接触却产生与(2)中相同的实验现象,说明②

  • 20. 利用学习化学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解决下列问题。

    (1) 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水源地之一,其水样中的不溶性杂质使江水浑浊,可溶性杂质使其具有气味和颜色。为净化母亲河的水样,进行以下活动。

    利用明矾对杂质,使其沉降。为除去沉降下来的难溶性杂质,还需进行A操作,实验中出现d烧杯中液体飞溅,滤液滴速慢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继续将水样通过某种家用净水器,水样变得无色无味,说明净水器中的活性炭不仅可以,还可以。若要得到“纯水”,还需进行B操作该操作的名称是

    (2) 用C探究水的组成,关闭电源时观察到a、b管内所得气体的,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两管中的气体,根据现象可知水通电分解正极得到,负极得到,根据,可推断出水的组成。

  • 21. 化学的发展使人类对空气的认识不断更新。

    (1) A是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理,我们用装置B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中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加热后变成红色粉末,反应

    的表达式是

    (2) 装置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液面下降,烧杯和导管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①。因为红磷燃烧消耗②,使集气瓶内③,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产生上述现象。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为瓶中④。据上述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⑤

    实验前在玻璃导管中充满水的目的是⑥

    (3) 英国科学家瑞利和拉姆塞发现从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为1.2572kg/m3;而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为1.2505kg/m3。根据这个细微的差异,他们发现了密度比氮大的气体氩,对空气的组成做出更准确的判定。两位科学家因此分获诺贝尔奖。目前,人们已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请将空气的成分或体积分数填写在统计图的横线上。

  • 22. 参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验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1) C中仪器a的名称是;实验室用一种暗紫色的固体药品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在实验室中,用此药品制取氧气你所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实验室用你选择的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写出在用上述发生和收集装置制氧气的过程中,能防止仪器b炸裂的一条正确的操作是

    (2) 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如图B,集气瓶内预先留有少量水的作用是。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产生的不同的现象是。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

  • 23. 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间的转化及反应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B为常见液体,常温下A,C,D为气态且均为单质,C分别能在A、D中燃烧。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图中写出A、D物质的化学符号;

    (2) C在A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

    (3) 写出B→C的符号表达式

    (4) 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将图中的转化关系补充完整。

  • 24. 学习了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后,石建和秦思发现红砖粉末(主要含有氧化铁)也会对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产生影响。

    【提出问题】红砖粉末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呢?

    (1) 【猜想与假设】石建的猜想:红砖粉末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不起催化作用;

    秦思的猜想:

    (2) 【实验探究】 为验证猜想,进行下列实验活动。    

    实验序号

    【实验过程】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I

    实验前称量红砖粉末的质量

    质量为mg

    II

    伸入A中的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是因为

    III

    将I称量的红砖粉末放入B中,

    观察到C中的

    用符号表达式解释C的液体中产生现象的原因是

    与II对比,证明红砖粉末

    IV

    待试管C中没有现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伸入带火星的木条。重复此操作

    均观察到与III中相同的实验现象

    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红砖粉末的

    V

    反复实验后,经过相应的操作,再次称量红砖粉末的质量

    质量为mg

    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红砖粉末

    (3) 【总结与反思】综合上述实验结论,可确定的猜想正确。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使用二氧化锰而不是红砖粉末,由此你得出的一条结论或提出的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