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

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举一反三
综合性学习。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了新闻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这档节目重点关注老年痴呆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庭。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卫生部发言人邓海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关专业机构已经启动申请为“老年痴呆症”更名工作。他介绍,我国审定公布的神经病学医学名词表中没有“老年痴呆症”这个名词,规范的表达为“阿尔茨海默病”。不过,要规范使用还需要一个过渡期,不断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认知度。
        我们经常能在街头、报纸、广播、网上看到寻找老人的寻人启事,也经常能在新闻中看到充满辛酸与温情的寻亲故事,而据专家介绍这些走失的老人不少是痴呆症患者。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研究数据表明,60%的老年痴呆患者都有走失的危险。为了帮助痴呆老人找到回家的路,为患者家庭减少一份担忧,增添一份保障,新闻公益行动推出了更具现实针对性与服务帖近性的“黄手环”行动。“黄手环”是我们专门为痴呆老人设计的佩戴物件,它既是信息记录的载体,也是视觉识别的媒介。“黄手环”可嵌入患者家属自行填写的患者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的卡片或纸条,一旦老人走丢或发生危险,人们可以按照上面的信息联系到他们的家人;当人们看到佩戴“黄手环”的老人,也能够意识到需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呵护。
        其实,痴呆症的检测并不那么复杂,特别是初步筛查,简易量表如MMSE量表、AD8量表在临床大量使用。虽然痴呆症不可逆转、不可根治,但如果发现得早,及时通过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照料者的支持与辅导,就可以延缓病情发展、减轻症状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大大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正基于此,新闻公益行动联合医疗机构通过走进社区,开展免费检测、发放护理手册、培训志愿者和护理者等方式,用我们的报道普及健康常识,让大家了解痴呆症的预防办法和早期症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

    2006年至2008年,粮食短缺问题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现实问题,粮食价格的螺旋式上升也超出了多数人的承受能力。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说,粮食储备的急剧减少可能无法应付这一紧急状况。

由于大米、小麦和植物油价格的急剧上涨,最不发达国家的粮食进口成本也不断增加,继2006年粮食进口成本增加30%后,2008年比2007年又攀升了37%。联合国报告指出,到2008年年底,“最不发达国家的年粮食进口成本比2000年增加了3倍多,这并不是因为粮食进口量的增加,而是粮食价格上涨的结果”。这些迅猛攀升的发展态势使饥饿人数增加了7500万,使发展中国家大约1.25亿人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

(来源:中国改革网)

材料二:

杂交水稻的研究历史

    其基本的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由于Henry Beache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后来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种新方法,比如赶粉等,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杂交水稻的真正产业化,最终是在中国由众多育种专家完成的。袁隆平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为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来源:360百科)

材料三:

    人工转基因技术和人工杂交技术是两个概念,人工杂交技术是自体基因重组过程,不改变繁殖特性,但有组合优质基因的几率,基本不会产生变异基因,即没有剥夺其基本特性的作物。它可通过原生质体之间的融合、细胞自体细胞重组、自体遗传物质自由组合转移、自体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不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可以提高优质率水平,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等的作物新品种。

    因此,人工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有着同样的目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人工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重要区别。

    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人工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

    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人工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文物修复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②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此外,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学习的需求。

【材料二】

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掌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

②X射线探伤技术是金属文物检测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利用X射线能够穿透金属材料的特性,可以了解文物的内部情况。例如一件青铜簋(guT),仅凭肉眼无法判断其制作工艺以及底部是否有铭文。经过X光射线成像,可以看出簋底部有布局规则的小方块,这是铸造时支钉的位置,由此可知,其铸造工艺为整体铸造成型。从X光射线成像的放大图可以看出簋底部有铭文。这样,文物修复人员就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修复。

【材料三】

①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将推动文物修复向社会开放,对文物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②2015年,文博系统首次开展关于全国文物修复人员的调研。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调研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因为①____,同时②____,所以③____。

③培养文物修复人才不仅需要完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还需要在各级博物馆建立好“师承制”和“传帮带”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快速成长。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以“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为例,要求必须掌握纺织材料、织物基本组织、服饰裁剪、织物染整工艺、纺织品清洁、手工缝纫等基础知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