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内蒙古鄂托克旗乌兰镇中学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①“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

②“静静地”看出周恩来

③“铿锵有力”是指

(2)、本文中的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是段,起到的作用。
(3)、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4)、朗读第7自然段是,应该这样读

A、魏校长受到感染,读出佩服和赞叹的语气。 B、魏校长吃惊,要读出惊讶和疑惑的语气。
(5)、作为青少年一代的我们,读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写下来。
(6)、周恩来小小年纪就立下了这样远大志向,后来为此而努力,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真是。(格言)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哥白尼和老师较真

沃德卡是哥白尼少年时期最敬重的一位老师,但是,只要和真理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他一样会较真,直到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一天,哥白尼去沃德卡家做客,老师不在。他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打开一看,老师在折了角的地方写了一条批注:圣诞节晚上,火星和土星排成一种特殊的角度,预示着匈牙利的皇上卡尔温有很大的灾难。

正在这时,沃德卡推门走进来。他见哥白尼在家里看书,高兴地问:“孩子,又看什么书了?”

哥白尼毕恭毕敬地把书递过去,老师边接书边关切地问:“能看懂吗?哥白尼认真地回答说:“老师,我看不懂。火星也好,土星也罢,都是天上的星星,他们与卡尔温毫无关系,怎么能预示他的祸福呢?

“怎么不能呢?”沃德卡反问道,“命星决定一切!

哥白尼当仁不让,大声反驳说:“如果是这样,那人还有没有意志?如果有,人的意志和天上的星星又有什么关系?”对于哥白尼尖刻的反驳,沃德卡并没有生气,他明白,信不信天命是关系到天文学命运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他对传统的偏见有过怀疑,但又说不出道理。他踌躇再三,深情地对哥白尼说:“你提的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但我没有能力回答你,你如果有毅力的话,以后研究吧!”

几十年后,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的伟大理论,宣告了“天命论”的彻底破产。

(选自《永远的坚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阅读理解。

四个字创造的奇迹

    公共汽车在风景区林肯公园里行驶了几公里,可是谁都没有朝窗外看。我们这些乘客穿着厚墩墩的衣服在车上挤在一起,全都给单调的引擎声和车厢里闷热的空气弄得昏昏欲睡。

谁都没作声。这是在芝加哥搭车上班的不成文规矩之一虽然我们每天碰到的都是这些人,但大家都宁愿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此举所象征的意义非常明显:一班彼此紧贴着坐的人,在利用几页薄薄的报纸来保持距离。

    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注意!注意!”报纸嘎嘎作响,人人伸长了脖颈。“我是你们的司机。”车厢内鸦雀无声,人人都瞧着那司机的后脑勺。他的声音很威严。“你们全都把报纸放下。”报纸慢慢地放了下来。司机在等着我们把报纸折好,放在大腿上。“现在,转过头去面对着坐在你旁边的那个人。转啊。”使人惊奇的是,我们全都这样做了。我面对着一个年龄较大的妇人。我们四目相投,目不转睛地等候司机的下一个命令。“现在,跟着我说……那是一道用军队教官的语气喊出的命令。“早安,朋友!”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微微一笑,完全不由自主。我们松了一口气,知道不是被绑架或抢劫。而且,我们还隐约地意识到,一直以来我们怕难为情,连普通礼貌也不讲,现在这腼腆之情一扫而空。我们把要说的话说了,彼此间的界限消除了。“早安,朋友!”说起来一点也不困难。有些人随后又说了一遍,也有些人握手为礼。许多人都大笑起来。

    司机没有再说什么,他已无须多说。

    我听到了欢笑声,一种以前我在151号公共汽车上从未听到过的温情洋溢的声音。公共汽车到了我要下车的那一站,我跟同座的妇人说声再见,然后一跃下车。我心情愉快地开始了这一大,比往常的日子有了一个更好的开始。

    我回过头来看那位司机正在看后视镜,准备趁空把车从车站开出。他似乎并不知道,他刚刚创造了一个星期一早晨的奇迹。

课外阅读

看戏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