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九中学教育联盟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时期)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君子

②饭疏食,饮

③择其善者而

④博学而

(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本文中的两个。
(4)、从选文中找出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闻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眷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 , 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 , 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惟人为责;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岁月钟声
汪曾祺
       我读的小学是县立第五小学,简称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边,对面是天地坛。五小有一支校歌: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实在过于夸张了。但记忆中学校门外的地势确比校内高,进大门,要下一个慢坡,慢坡是站砖铺的。不是笔直的,而是有点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这道弯弯的慢坡很有感情。如果它是笔直的,就没有意思了。
       慢坡的东端是门房,同时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了当门房即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不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这学校有两架挂钟,一架在教务处。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一年级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咏雪》这样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我觉得那时的语文课本有些篇目是选得很好的。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边的梧桐树上。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钟不打的时候,绳绕在梧桐树干上,打一个活结。
       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詹大胖子还给校园里的花浇水。
       秋天,詹大胖子扫梧桐叶。学校有几棵梧桐。刮了大风,刮得一地的梧桐叶。梧桐叶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响。
       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煤球炉子上坐一把白铁壶。
       他还帮先生印考试卷子。詹大胖子推油印机滚子,先生翻页儿。考试卷子印好了,就把蜡纸点火烧掉。烧油墨味儿飘出来,坐在教室里都闻得见。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右侧下方盖了一个长方图章‚县立第五小学,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校长对学生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詹大胖子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
       但是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他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
       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便长大了,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
       教五年级国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教六年级国文的是张敬斋,张先生据说很有学问,他教我们《老残游记》,讲得有声有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使我对济南非常向往。
       我对五小很有感情。每天上学,暑假、寒假还会想起到五小看看。夏天,到处长了很高的草。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
       我十九岁离乡,六十六岁回故乡住了几天。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没有了。承天寺、天地坛,都没有了。五小当然没有了。
       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选自《汪曾祺散文选》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雪之韵

    ①春节过后几天内连降两场瑞雪,洋洋洒洒飘然而至。

    ②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未等雪停便大呼小叫般涌到广场的小花园,打雪仗、堆雪人,肆意狂欢。也难怪乎,久旱的城市空气干燥,尘土飞扬,一场大雪犹如甘霖滋润着大地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③天已放晴,逐渐转蓝,远处的天际透着暖而柔的阳光,金丝般地洒落在乡野城镇。白的雪,金的光,如画般美丽。晶莹洁白的雪驱却了冬日里的雾霾,荡涤着人们心头的干涸和焦躁。天地之间是那样的亮丽清新。

    ④随着瑞雪的纷飞,似乎听到了春的声音。花园一角少有的几株梅树,静静地任雪花抚弄和亲吻脸颊。遥望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她是个不争荣宠的角色,悄悄地退隐一隅,微笑地注视着漫天飘洒的雪花,静静地迎候着春天的到来。玉兰树的枝头已鼓出胖乎乎的花苞,花苞的顶尖上已吐出细的绒毛,青色泛银,饱含着生命力,似瞬间要吐出春色。垂柳枝条已然柔软而婀娜,泛着浅青色,随风摇曳。春的脚步透着润润的气息悄然而至。

    ⑤雪孕育着春色、生命,乃至万物。她有冰洁的品格、深邃的睿智,给人启迪。难怪乎人们那么爱雪、爱颂雪。雪亦是心灵和境界的映衬和写照。古今先哲文人对雪的咏叹、称颂俯首皆是。秦汉时多有壮景抒怀的边塞诗词,唐宋则多为表述闲情逸致和赞美雪景的诗词。叹为观止者莫过于毛泽东。20世纪40年代一首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彰显了词人广阔的胸襟和高远的志向,指点着不可逆转的人间正道沧桑。

    ⑥雪虽不大,但却温文尔雅、慢悠悠地下了一昼夜。原野城郊似被浸染和洗涤了,四处升腾飘荡着湿气、润气、瑞气。人们如同沐浴了一场春雨,身心格外清爽。

    ⑦孩子们蹚着没过脚面的雪,四处奔跑忙着在堆雪人。铲雪、运雪、堆雪。花园中堆起的小雪人,有的翘着嘴角,一副恶作剧的模样;有的下弦月般地弯着双眼,一脸笑嘻嘻的憨态;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倒扣着方便面的盒子,俨然绅士般颇有风度。小家伙们创意极佳,把公园装扮成了童话世界。环视四周,满院子都是狂欢的孩子们,嬉笑追逐打闹,弄得满身都是雪渍,头发、眉毛、脸蛋都沾着雪花。特别是那通红的小脸蛋、清澈明亮的双眸、清脆悦耳的笑声,活灵活现的一群春娃娃。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小题。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

阮直

    ①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教师节”那样的节日了。文学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②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还过着人的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③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

    ④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华、纷繁、喧嚣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⑤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留白。农民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之中太多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能今天做好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作家吴亮也有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

    ⑥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文学的感悟,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⑦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敝衰败。文学是能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⑧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⑨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消失,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的根脉,当下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高”,回到了民间的江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出属于它的花花草草。

    ⑩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算找到了它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心。

(选自2019年5月10日《中国文化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