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

欧阳夏丹

    ①这几天在家里收拾旧衣物的时候,无意间翻出了母亲的老照片,不禁看呆了。年轻时的她可真美:笑颜如花、青春飞扬,眼神是那么的单纯、干净。我久久地凝视着照片中的她,已然很难将其和此刻在厨房里弯着腰、驼着背,还忙前忙后的母亲联系在一起。

    ②1994年,我上高二,正在苦读备战高考。也正是在这一年,父亲被查出是肝癌晚期,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剩下的三个女人:母亲、姐姐和我一下子慌了神,不知所措。但很快,母亲做出决定,让我每天正常上学,复习功课,而她和姐姐则轮流倒班,去医院照顾父亲。________________我印象中从那以后,母亲就再没睡过一个踏实觉,经常是夜里低眉垂眼地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中。而不用去医院的日子,她还得照顾家里的大事小情,做饭烧菜、换灯泡修水管……

    ③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转眼,快过年了。________________除夕那天,母亲早早地起来准备年夜饭,芋头扣肉、豆腐圆子、蛋饺,这些都是父亲最爱吃的,母亲做好后把它们像艺术品一样的仔细装进饭盒里,盖得严严实实,就拉着我们姐妹俩去医院了。病房里,我们一边吃着,一边给父亲讲各种笑话逗他乐,父亲吃东西要嚼很久,他不怎么说话,只是微笑着一会儿看看母亲,一会儿又看看我和姐姐,生怕这段难得的相聚时光会戛然而止似的。

    ④然而,父亲终究还是没能熬过去,他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一天,真的成了我们在一起团聚的最后一个春节。母亲因为操劳、伤心过度,两年后即被查出罹患乳腺癌,做了大手术。手术后,母亲消沉了一段时间,也许,对一个那么美,又那么爱美的女人来说,身体的残缺是一个无法言说的伤痛吧。但没过多久,母亲就从阴影里走了出来,她重新挺直腰杆儿,穿上漂亮的衣服,带着自信的笑容跟别人打招呼,甚至,连一度不愿意去尝试的推拿按摩,也变成了她每周必选的项目,当按摩人员充满疑惑地看着母亲的身体时,母亲坦然解释说:“噢,别担心,我就是做过手术而已。”这就是我的母亲。

    ⑤很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可以用比较轻松的心态回忆过往的时候,母亲跟我说起一个故事。她说:“你知道吗,你父亲病重时,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给他买药治病了,为了保障你的学习和营养,我和你姐姐每天省吃俭用,一顿就只吃一个面包。后来,我的一个同学想请我们吃饭,我不肯,最后是被同学硬拖进餐厅的。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这个同学,记得她的好!”听罢,我沉默了很久,心里难受得说不出任何话。我恨我自己,为什么那么自私,只顾着埋头学习准备高考,而没有为这个家付出过什么,分担过什么。母亲温柔地拉着我的手,对我说:“你不要自责,当时你还小,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认真工作,就是好样的。要记住,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乐观、坚强、感恩!”

    ⑥是的,乐观、坚强、感恩。母亲用自己几十年的亲身经历,教会了我这一课,并把这6个字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香港电影《岁月神偷》里有一句话不是说的很好吗:生活就是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只要你眼睛一直往前看,向前走,未来就会有信心和希望!我以为,懂得了这些,就是回馈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第③段应填

A这是对我们一家四口来说最特殊、也最珍惜的一个春节。

B艰难的日子由此开始了。

(2)、阅读文章②~④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母亲经历的主要变故。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4)、联系上文,说说文中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作者说“乐观、坚强、感恩”是母亲“教给了我”的一课,读了这篇文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这一课”的感悟和思考。
举一反三
阅读《集中营的课堂》,完成下列小题

集中营的课堂

    纳粹德国攻占波兰后,牢牢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学校的新老师,这一天,她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骑着摩托来到学校。他们狞笑着看着沙宁,大声地对她说:“嗨,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一拥而上,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孩子们都被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可弱小的他很快被制伏,投进了集中营。

    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了起来。在这个残酷的地方,纳粹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重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

    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这一天,沙宁醒来,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是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她凭着对课本的记忆教孩子。纳粹没有阻止她,因为他们正在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沙宁教的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光是每天不停地哭叫便让他们受不了。可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文具,有笔,有本子。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纳粹抓回来折磨至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了,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

    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关系,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并发誓:要为谢达报仇!

    4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盟军侦察部队按情报成功偷袭纳粹在波兰贮存毒气弹据点的消息。消息一出,所有人大吃一惊: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就会被运往前线,届时,将会有成千上万的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赛夫又引领苏联红军攻克了集中营,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塞夫接头,可是不知谁泄了密,她被提前抓走。焦急的塞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他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地图会画了,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去呢?半个月后,这批毒气弹将被运往前线。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实施前,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赛夫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叶嘉儿荐自《情感读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市花:昔日素馨今日木棉

在广州人心目中,公认的千年市花是淡雅柔美的素馨、百年市花为英雄豪迈的木棉。

坊间“市花”素馨艳压千年

    《本草纲目》里说,素馨“枝干袅娜,叶似茉莉而小,其花细瘦四瓣”。素馨原名“耶悉茗”,早早从西域漂洋过海来到广州,自秦汉年间到清末,两千年来占尽了广州人的宠爱。旧时的广州城西和珠江南岸,有专门种植素馨花的“花田”。

    公元前196年,开越大夫陆贾出使岭南时,就发现岭南不分男女老幼,个个都爱以鲜花簪头,而他们戴得最多的就是素馨花。唐宋年间,城西花地渐得开发,出现了成片成片的花田,花农种得最多、卖得最多的还是素馨。明代,广州的各大城门口开始有了花市,用清初大儒屈大均先生的话来说,这些花市“所卖止素馨,无别花,亦犹洛阳但称牡丹曰‘花’也,富者以斗斛,贫者以升量”,每天要卖出几百担之多。屈先生的话或许夸张了些,但说素馨是城门花市当之无愧的主角,谁也无异议。直到清代中期,“珠悬玉照”的素馨花田仍是许多诗人笔下最美的风景,女孩儿戴在头上的素馨花梳、美容用的素馨油、装点家居的素馨花碟、过节点的素馨灯、喝的素馨茶……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怀想不已。

    想象一下,在这两千年间,不管哪朝哪代,如果官方有兴趣来评选一下市花,老百姓定会投票给素馨。素馨是老广州最悠久、最美丽的花事记忆,是当之无愧的古代民间“市花”。

建市后木棉首膺市花殊荣

    素馨虽在广州得宠两千年之久,但从清末开始,随西洋花卉、新式饰品与合成香品潮水般涌入广州,便失宠了,到了今日,几乎被人遗忘。现在,提起市花,我们想到的肯定是木棉。其实,从古至今,木棉也深得广州人的喜爱。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岭南先民就用木棉花絮纺出了洁白如雪的“广幅布”。盛唐年间,越秀山麓广种木棉,花开时节,满城男女老少都喜欢来此踏青,还有文人写下了“木棉花上鹧鸪啼,木棉花下牵郎衣。欲行未行不忍别,落红没尽郎马蹄”的诗句,令人回味无穷。

    木棉花被称为“英雄花”,最早出自400多年前抗清志士陈恭尹的《木棉花歌》,直入云霄、火烧天际的木棉花让他感慨万千,于是他挥笔写下“粤江二月三日来,千树万树朱华开……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花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的千古名句,木棉“英雄花”的形象就此定格,并流传至今。

    1921年,广州建市,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现代市制的城市;1928年,掀起评选“市花”活动,在这之前,木棉“英雄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广州各新式学校的校徽,就多以木棉为标志。评选活动一开始,市民对木棉花的呼声最高,官方遂于1929年初宣布木棉为“市花”,一来顺应民意,二来,木棉“英雄花”的形象,与广州民众勇敢无畏的精神最为契合,这也是木棉第一次在广州荣膺“市花”之殊荣。

“英雄花”木棉二度加冕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初沐之时,广州再次在全市范围内举行市花评选活动。花城市民热情高涨,推荐的候选花卉有58种之多,最终,木棉以75.9%的支持率,被选为市花。其广为流传的“英雄花”形象,1929年首膺“市花”的殊荣,花可入药、花絮可纺棉、木材是栋梁的多重价值,都是它力压群芳、众望所归的理由。

    拥有市花冠冕的木棉,与广州人的生活形影不离。许多骑楼的花窗上,雕刻着它的倩影;电视台与航空公司,以它为标志;红棉牌吉他、红棉牌凉果、红棉牌自行车、红棉牌红糖等本土产品曾是几代广州人的美好记忆,如今借由电子商务,木棉再次进入年轻人的视野。

(选自《广州日报(2019年1月7日)》,有改动)

【链接一】

    要成为市花,至少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特征并生长良好,其次则是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代表城市形象。

    大多数城市确立市花的过程都有一套比较规范而民主的程序。通常先经过市人大常委决定开展评选活动,然后广泛征集备选方案,结合专家推荐、群众投票、部门讨论等方式,最终通过确定。在此过程中,政府机关和普通市民均有同等的参与及发言的权利。因此,最终选择的结果是有着广泛的大众基础的,使得所选植物的象征意义上升为地区的文明标志和文化象征。

(选自网络)

【链接二】

    园林设计师吕兆球表示:“我赞成重定素馨为广州市花。”理由是:素馨进入广州已有二千余年,从南汉至民国,在民俗文化上,深深影响每一个广州人,在大量的地方文献及现存相关地名、实物中均有印证。

    博友“夏墨生”说:伴随广州人亲密生活了2200年,有极其丰富、深厚、独特文化历史沉淀的素馨花,早已是特殊意义的“广州人”,她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沉淀可以让各种各样的公众广泛参与、品味、体验,她有责任也有能力以全新的姿态成为广州形象新符号。

(选自网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白杨礼赞(节选)

茅盾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②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④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