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组第19课 《一面》同步训练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23岁的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目无亲:①抬起      ②全      ③推选    ④举动

一见如①原来的    ②原因    ③朋友,  ④故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

①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

“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

②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

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健步奔跑”是指

“汗珠”喻指

(3)、你认为文章歌颂的是(    )
A、鲁迅对青年人的帮助 B、萧红才华出众 C、鲁迅与萧红的友谊
(4)、对于鲁迅,你听老师讲过,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举一反三
阅读。
                                                                                                     绿手指
       在法国一个小镇上,有位老奶奶,长着“绿手指”。你可千万别觉奇怪,“绿手指”是当地人对好园丁的称赞。
       一天,她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便是棕色,白色的不可思议。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呢?她把自己的想法对儿女们讲了,遭到了一____(致至)反对。大家说:“你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专家都做不到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做到呢?”
      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她____(撤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金盏花开了,全是橘黄的,老奶奶挑选了一朵颜色最淡的花,任其自然枯萎,把种子____(精心精致)地收集起来,第二年把它们种下去,然后,再挑选颜色最浅的花的种子栽种……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终于老奶奶成功地栽种出白色的金盏花。老奶奶自信地说:“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栽种出来。”
黑色的金盏花至今没有开放,因为老奶奶去世了。
       但愿你我也能长出新的“绿手指”!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张良拾鞋

    一天,张良出游,当他走到下邳桥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人站立桥头。当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然后指着张良说:“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到桥下为老人取来了鞋子。看着张良拿着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伸出脚,对张良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挺直身跪在地上,小心地把鞋穿在老人脚上。老人看着张良哈哈大笑,说:“你还值得我来教导,五天后天刚亮时,到这儿来等我。”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就急急忙忙向下邳桥赶去。谁知老人早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张良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过了五天,天还未亮,张良早早向下邳桥奔去。老人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大怒,说“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半夜时分已等候在桥头了。看到老人步履蹒蹒跚地走来,张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露出了笑容,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现在我把它传给你!读了它,你就会有远大的谋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

    张良深深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增长了不少的才智。

    后来,张良协助刘邦开创了汉朝,立了大功劳,在历史上留下了“张良拾鞋”这一段佳话。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特别喜爱野菊花。记得小时候住在外婆家,秋天,外婆带我到野外去玩。只见满山坡盛开着黄茸茸的野菊花,小小的绿色叶片衬托着黄色的花朵,好看极了。野菊花没有开花的时候,人们常以为它们是一棵棵小草。可到了秋天,一旦开花,它们就很美,美得自然,美得朴实。它们没有迷人的芬芳,更没有富丽华贵的姿色。但它们的生命力很强,花期也长,到了深秋初冬时节,百花凋谢,它却依然开放。

    外婆告诉我,野菊花有很多用途。那天我爬上坡去摘花时,不小心滑了一跤,腿上擦破皮出血了,我直叫痛。这时外婆马上摘下几朵野菊花,挤出汁,敷在我的伤口上。我顿时觉得清清凉凉的,不几天伤口就好了。外婆说,野菊花有消炎止血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前穷人家治伤买不起药,就用干的野菊花熬水洗外伤,可管用了。外婆又说,野菊花还是一种中药,能清热败火,治感冒。我没有想到野菊花居然这么有用。

    我回北方上学之前,一下子摘了不少野菊花带回家。妈妈教我把野菊花洗净晒干,泡茶喝。我喝过红枣茶、绿茶,可从来没喝过野菊花茶。泡了一杯,尝了一口,只觉得沁人的清香直入肺腑,真顶得上清凉饮料哩。

    野菊花土生土长,无所需求,却默默地无私地向人们奉献。它们平凡、朴素,却又那么顽强。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我愿做一朵小小的野菊花。

课外阅读

看戏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课外阅读。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他们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而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问。

    “你就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