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

    ①“3·15”消费者权益日刚刚过去,人们还在谈论食品安全、假冒伪劣,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到消费者的数据权利。比如,一则“大数据杀熟”的新闻就持续引发舆论关注。有网友自述: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特定酒店,朋友的账号显示只需300元,自己的账号则要380元。相同的房间,不同的价格,这可以说是算法的“功劳”。通过深挖消费者过往消费甚至浏览记录,让算法洞悉消费者偏好,不少互联网平台清晰地知道消费者的“底牌”,于是就有了上述的看人下菜碟。

    ②明明是明码标价却能暗度陈仓,消费者只能大叹防不胜防。随着新闻的发酵,身边也有朋友做了类似小实验,发现上述情况绝非个案:同在办公室的甲与乙同时打开某打车APP,呼叫起终点相同的快车(平价车)。但发现,平时常呼专车(高端车)的甲,显示价格就比平时只用快车的乙略高。因为信息不对称,这样的手法显得很隐蔽很“高明”,能通过赚取更多消费者剩余来获得超额收益,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欢天喜地拥抱新经济,认准了平台反而深受其害,这真的成了“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③有人说,这是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差别定价。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差别定价并非一定是坏事。飞机头等舱价格总是数倍于经济舱,演唱会内场座位必然高价,企业版软件总比家庭版贵很多,它们并不是比普通座、大众版“好”那么多!这样的定价策略之所以被接受被实践,不只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更基于这样的大前提:它有助于扩大消费群体,保证产品供给,从而增进社会总体福利。然而,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并不在其列。为了获得灰色超额利润,它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不为价格法所允许。

    ④从年初支付宝个性化年度账单引发的大数据信任危机,再到“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大数据时代普通消费者的弱势处境暴露无遗。尽管互联网从诞生之际,就被冠以“透明”美誉,但今天看来,这份透明是非对称的。一方面,平台化意味着新的中心化,平台手握海量数据,对个人生活轨迹以及消费偏好精准画像,让个人无处藏匿;另一方面,就像“大数据杀熟”案例所展现的,平台可以有所隐瞒,只以“有限真实”示人。这样的权力结构,像不像站在一只望远镜两头对视的人:一方看到了对方无限放大清晰的像,另一方则只能看到一个极度缩小的黑点?

    ⑤当然,这绝不是说大数据带着原罪,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术的贪欲”,既要求拥有技术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更应构建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权利观念。毕竟,面向万物互联的未来,大数据的深度利用与广泛共享是无法扭转的趋势,无论是通过大数据营销快速撮合交易,还是依靠大数据分析完善社会治理,数据正在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换个角度说,当大数据无孔不入,也要谨防数据规则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尤其要避免一些“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力。只有保证普通用户数据权利与平台数据权力间的大致平衡,才能为大数据的长足发展,赢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间。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23日,有删改)

(1)、联系上文,对下面的现象做出解释。

(2)、以下是网友针对文中第一段的新闻发表的评论,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联系上文,给“钦差大臣002”写一条回复,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钦差大臣002:这是基于顾客差异的定价,平台会根据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对不同消费者消费性质、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等差异,制定不同的价格。说白了,就是企业为了利益,很正常。

(3)、在大数据时代,你会给下面的张女士提出怎样的建议?请你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具体阐述。

张女士发现自己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后,平台会推送各种她想购买的商品与服务。她觉得这种推荐非常人性化,解决了不少比价的时间,也帮助解决了选择困难症。

(4)、在数据权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诱杀  
                                                                                             孙兴运
       ①猎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手。因为猎人知道要做一个好猎人,不仅要弹无虚发,更需机智谋略。猎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懂得诱杀,而不是搏杀。他知道凶猛的虎狼豺豹是惹不得的,动辄便有性命之忧。而性情温顺的鹿兔马羊是可以大开杀戒的。
      ②猎人的机智有些阴险,他不射杀第一只猎物,而是打伤后捉住,当诱饵绑于树上,自己躲在树丛中悠然地等待着。等猎物的哀鸣声唤来同伴时,猎人才从树丛中伸出乌黑的枪管精确射杀。猎人知道弱小的动物要依群而生存,群内有着高尚的互助精神。正是这种高尚精神的存在,才使猎人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所以猎人常在归后偷偷地笑,笑那些猎物蠢不可言。
      ③那天早晨,猎人像往日一样踌躇满志地上了山。雨过天晴后的山比往日更清秀妩媚,泥土的清香和鲜花的芬芳在林子里弥漫着。猎人听到了鹿鸣声,他顿时精神一振。脚步便欢快起来了。
      ④鹿鸣声是从林子中央的一片空地上传来的。空地上的三头鹿浑然不知危险已经笼罩了它们,依然沉醉于嬉戏之中。猎人躲在树丛中开始谋划枪口下的第一个目标,他很快就发现了那是一头公鹿、一头母鹿和一头鹿崽。
      ⑤猎人缓慢地举起了枪,那头鹿崽在枪声中晃了一下便跪倒在地了。公鹿和母鹿闻声一惊,可跑出两步却回头看见了跪在地上的鹿崽。于是便仰天哀鸣。猎人正为自己的计谋而得意时,那两头鹿在凄厉的鸣叫声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了鹿崽。
      ⑥当猎人再次举起枪管时,四面的林子里忽然传来了此起彼伏的鹿鸣声,声音愈来愈大、愈来愈近。猎人正暗自欢喜,就看见有许多鹿从树丛中拥上了那片空地,齐声长鸣。又一声枪响,一头鹿轰然倒下了,血汩汩地喷涌而出,染得草地一片褐红。鹿群没有因为惊吓而逃散,鸣叫声却更加凄厉。鹿群的哀鸣声在猎人听来便是一曲高亢的凯歌。嘹亮的凯歌刺激得猎人血脉亢奋不已。
      ⑦随着枪声接连响起,七八头鹿已凛然倒下了。猎人胸腔里燃起的熊熊激情不得不因弹药的耗尽而熄灭。鹿群依然哀鸣着。猎人就燃起一枝烟悠然地等待着 , 想等到鹿群散去后再收获这次诱杀的硕果。正当猎人眯着眼乐呢,鹿群却炸开般地四下逃散了。
      ⑧猎人钻出树丛,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腥臭。猎人回头望了一眼就发现身后一只斑斓大虎正向他逼近。这附近怎么能有虎呢?就是有虎,听见枪声早该吓跑了呀!
      ⑨猎人忽然颤栗了:那群鹿!那群鹿在诱杀他!它们用身体耗光了子弹,那哀鸣声不仅召来了老虎而且掩盖了枪声!
      ⑩猎人终于在一声虎啸中没了气息。他临死也没弄明白,温顺软弱的鹿怎么会诱杀自己?
                                                                                                       摘自《人民文摘》2005年第11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 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你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试着改变自己

    ①人生,像一条连续不断的抛物线,有高峰,也有低谷,不断的循环往复,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就像苏轼《水调歌头》里写道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然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都能够处于顺境,于是对低谷抱有抵触的心理,对它的降临很是抗拒,殊不知没有低谷沟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面对挫败不丧失方向感,任由困难磨砺他的心志,人的精神、意志力、承受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②沙粒进入蚌体内,蚌很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粒包起来,以致后来沙粒慢慢变成了精美的珍珠。吸血蝙蝠叮在野马脚上吸血,野马觉得不舒服,但苦恼于无法将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以致后来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根本不足以让野马致死,真正的死因就是暴怒狂奔。

    ③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可以改变自己,用平衡的心态和精准冷静的大脑去来应对生活赋予我们的全部考验。

    ④很多人说人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善于对自己所处环境做出判断并适时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才是成功之道。其实话只对了一半,抓住机遇之前,首先也是必须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并在适应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如应对。

    ⑤我们何不像前文提到的蚌学习,设法适应所处环境呢?以“蚌”的肚量去包容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一切不如意,冷静分析找出突破点,并使之能为我所用。而不要像野马那样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这样只能自食苦果。适应环境是走出低谷,迈向成功的一把烫金钥匙,下一次遇到失意的事情前记得给自己一个迂回空间,耐心地适应,谨慎思考,适时地做出些调整,开阔心胸,打开格局,让痛苦和委屈成为人生路的垫脚石。

    ⑥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弟子说他能移山,于是弟子们纷纷请教移山方法,准备效仿尊师。这时,柏拉图哈哈大笑道:“其实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一言既出,弟子们不禁哑然。”

    ⑦世上本没有所谓的移山之术,惟一能够移山的秘诀就是:山若不过来我便过去。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我们虽然不能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未来,因为当下始终紧紧地攥在我们的手中,而改变未来就是从改变现状开始,一点一滴的改变,都将对我们的未来造成影响。

    ⑧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

    ⑨要改变现状,就得先改变自己。顺意的时候,告诉自己不骄躁不得意;逆意的时候,对自己说你其实很棒别灰心。改变自己,从改变观念开始。即便眼下是连串的失败,也都是从一个已有的错误的观念开始的。“只因一着错,输了半盘棋。”那停下来,重新审度时势并积极地扭转自己的心态,动用你的智慧冷静分析重新找回最初的自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美,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都市的繁华,洗个澡、看个电影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迫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 , 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有删改)

阅读

放烟花

李娟

①阿克哈拉只有我们一家汉族人,所以汉族的旧历年却似乎很多年都不曾正经过过。但今年却决定认认真真过个年。于是我从城里买了几个大大的烟花,决定大年三十也热闹一下。五百多公里的路,倒了三回车。

②回想一下,长这么大,还从来不曾放过炮仗烟火这些的玩意儿。小的时候看邻居家孩子玩,并不特别向往。长大后,更没啥感觉了,反正我们家又从来不过年的。再说了,花那么多钱买回来,点燃后“砰砰”几下就烟消云散、一地碎纸――实在不划算。

③吃过饭,还兴致勃勃看了春晚——很多年来这也是第一次。然而电视屏幕上噪音与雪花点势均力敌,看这样的电视,除了视力外,还得运用非凡的想象力。看到后来实在忍受不了了,便出去踢了两脚天线锅。回来时发现情形更糟,索性关了电视,决定开始放烟花。

④没有月亮,外面漆黑一团。但星空华丽,在世界上半部分兀自狂欢。星空的明亮与大地的黑暗断然分割。站在院门口,一点也看不到村子里的其它房屋。没有一点灯火,这时候村子里的人都睡下吗?

⑤我妈打着手电筒照着我,看着我踩着墙角垛的柴禾把烟花小心放到黑乎乎的屋顶,插在积雪里。又递上来几块石头,让我抵住烟花,怕它喷燃的时候会震动翻倒。四周那么安静,我没穿外套,冻得有些发抖,牙齿咬得紧紧的,但却非常兴奋。接下来我们开始商量由谁来点燃。因为都没干过这种事,都还有些害怕。讨论完毕,我们都冻得抖抖索索的了,加之害怕,打火机都没法瞄准导线。

⑥烟花一点问题也没有。和曾经看到过的一样,一串串缤纷闪亮的火球从那里迸出,高高地冲向漆黑的空中然后喷爆出一道道金波银浪。四周寂静无声,白雪皑皑。这幕强烈的情景不但没有撕破四周的寂静,更令这寂静瞬间深不见底。不远处的荒野在烟花的照耀下忽明忽暗,更远的地方,沙漠的轮廓在夜色中脉动了两三下。

⑦时间非常短暂,我赶紧进房子去拉外婆。外婆走得太慢,等拄着拐一步一步挪出门,都已经结束了,只看到残落的星星点点碎花最后飞溅了两三下。尽管这样,她也很高兴,惊叹了好几声,然后赶紧躲回屋子。外面太冷。

⑧我开始点燃第二个烟花筒。这回这个是喷花,彩色的火花像喷泉一样滋啦啦地四面乱溅,还甩得噼里啪啦直响,特别热闹。我和妈妈并排站在雪地里仰着头,看着烟花什么也不顾地挥霍着有限的激情。这烟花之外,四面八方茫茫无际的荒野沙漠……我们是在戈壁腹心,在大地深处深深的深深的一处角落里,面对着这虚渺美好的事物…若星星从高远的上方看到这幅情景,他一定会更加寂寞吧!

⑨同上回一样,外婆好容易走到大门外,又只看到了点尾巴。于是我不许外婆回去,让她在雪地里等着,当着她的面点燃第三个烟花。

⑩火光中,才看清院墙外黑暗中的高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了两三个人,正静静地仰头凝视着这幕绚烂的——对阿克哈拉来说根本就是“奇迹”般的情景。我认出其中一个女人是我们的邻居,她穿着破烂的长裙,裹着鲜艳的头巾,笔直单薄地站在那里,我在瞬间看到她宁静冷淡的大眼睛在烟花的照耀下是那样年轻。远处有一两幢房子的灯亮了,有人正披着衣服往这里走。但这一次同样很快就结束了。

⑪我只买了三个。于是再也没有了。他们又站了一会儿,低声说了几句,才安静地消失在黑暗中。

⑫谁知到了第二天,从荒野散步回来,遇见的人都会yóu zhōng地赞美一声:“昨天晚上,你们房子,好漂亮啊!”

⑬真让人纳闷,深更半夜的,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看到呢?甚至,连住在河对岸的老乡套着马爬犁子来这个村里买东西时也这么说:“昨天晚上你们那里真漂亮啊!”

⑭真让人纳闷,深更半夜的,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看到呢?

⑮甚至,连住在河对岸的老乡套着马爬犁子来我们村里买东西时也这么说:“昨天晚上你们那里真漂亮啊!你们过年了吗?”

⑯别说,这还真是阿克哈拉第一次有人放烟花呢!明年我再也不买这种小小的便宜货了,一定要买那种最高最大的,可以看好长时间的。一定要买好多好多,让所有人好好看个够。

(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文章有改动)

【注释】①李娟:女,作家,籍贯四川,长期生活于新疆阿勒泰地区。②阿克哈拉: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个小村子,居民主要为哈萨克人,说哈萨克语,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宗教节日,而汉族的旧历年(春节)并非他们的节日。

阅读

长城秋雨夕

贾宝泉

①雨中登长城,秋风萧瑟无限意。

②北国深秋的雨,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温柔缠绵亦如南国梅子黄时雨。雨催开伞的花,红的,绿的,黄的,叫不上颜色的。八达岭的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便蔚成伞的花圃。伞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都来了,都来到这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一起笑着,嚷着,用手指点着,谁也不肯让心神稍歇。十月的潇潇雨不曾邀来雷声,人们的欢声笑语便是轻奏的雷鸣。

③长城又称“紫塞”,长城外又是塞外。幼时夜读古典诗词,“塞外”的字眼时常让我触目惊心,拖两行细长的清泪,点点滴滴,点点滴滴,落在线装书上。为筑长城的流民,为哭长城的孟姜,更为去国怀乡的戍边将士。

④不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不再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再是“胡儿眼泪双双落”。如今,紫塞内外飘扬的是同一面旗子。远近的烽火台还在,东一座西一座结成扛风林。长城上依然有汉家兵将,头戴金盔身着铠甲,不过不是出征,而是笑容可掬地为中外游客导游。

⑤秋雨越来越浓,转眼间就密似珠帘了,而游人并不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了。

⑥一朵又一朵的浓云依恋在长城垛口上,随着长城追到目力不到的远处。雨中看不远,但我推断得出,浓云下面一定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而云朵外,依旧是长城,长城的远方,还是云……

⑦长城的外边是花是草是树,塞外的花、草、树。高挑的白桦树挺起胸脯做着雨中浴,绰约的美人松虽然给秋雨淋湿了头发,依旧练着武功,柿和枫执拗地持守霜重色愈浓的性子,分别着一身淡黄、轻红。特别是枫,岁岁年年云鬓样,秋雨不改旧时妆,云雾重了它是轻红,云消雾散它是深红,我行我素地自甘寂寞地守在立着长城的山上,年年云雾没有漂白了它,倒是它把云雾染红了。

⑧树外的古道两旁,小桥流水隐约,竹篱人家宛然画图。古道上有汽车竞赛长跑,在山腰写着一个又一个“之”字。古道用它历经风雨的肩膀扛起现代文明。

⑨当年筑造长城的流民和兵卒,未必想得到他们给后世留下珍宝。往往,举世瞩目的古迹,就是在深重苦难中建造的。它要求建造者准备几百吨的血,几千吨的泪,几万吨的汗,不计其数的生命。它的挺立,意味着一些人倒下。往往,古迹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只是出于一个并不繁复的设想,却在无意间为后世留下珍宝,进而为一个民族制作了图腾。

⑩秋雨渐渐地停了,云隙间透出蔚蓝的天光,湿重的云团躲进山谷里养神,轻纱似的云缕还留在长城山擦拭游人的履痕。夕阳已走到山村,它的光芒并不离开,依旧穿过云阵照着八达岭的群山,以及我身边的长城。长城两侧的山峦上,最美的是枫,是柿树,一株枫就是一个红火把,一株柿树就是一个黄火把。这千千万万的火把,把紫塞内外的长城烧得黄中透紫,有如一簇簇温度不等的火焰。长城是伸向云天的旗,枫是它的红缨;长城是万里关山上的万里路,云是它的驿站。

游人前方是云朵,云朵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而云朵外,依旧是长城;长城的前方,还是云;云下,又是人……

长城赖以存身的,是我的——我们的黄土地。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