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毛笔,负载起了千年的历史重托,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宣纸上留下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变幻无穷,点线的奇妙组合,使得空间形式无限扩展。

    它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一部中国书法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绵延不绝,博大精深。从殷商开始,书法历经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荣,直至今天仍百花齐放,盛传不衰。书法在中国的流行是如此的广泛,它对知识阶层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它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并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其魅力世所公认,其影响波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据说,毕加索在观赏了中国的书法之后,惊叹其为“艺术中的艺术”,并说:“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我希望去写我的画。”他还说:“艺术都是共通的,如果你用文字写一幅画,你也可以去画一首诗。”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表明他对中国书法的抽象线条艺术心悦诚服。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而它的境界又远远超逸于人们寻常的生活之外:它美化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它又把艺术融入生活,使艺术生活化。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是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书法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数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倾心于书法,陶醉其间,并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书法图卷。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大都有书法情结,对书写骨子里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而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文字与书法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说,中国书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自古以来,人们除了用毛笔书写交流信息之外,还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表达情感意绪,使之具有了艺术传播的功能。所以,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两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也因此,中国人把“字”看得很重,甚至称作人的“门面”。

    时至今日,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已经改变,书法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愈来愈弱化,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决不会在中国消亡。今天,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加强烈。因为书法这门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种比喻,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感觉得到。书法情结作为一一种传统文化心理,依然是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精神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1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 B、书法是世界上一种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表述方式,使中国人能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C、中国文人大都在骨子里对书写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它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和精神家园。 D、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流行广泛,影响深远,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是“艺术中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古以来,书法就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B、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以及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 C、在中国众多的艺术品类中,书法这门艺术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能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D、通过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表达感情、传递思想,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因而书法具有艺术传播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论述文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论据充分,思路清晰。 B、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美化人们的生活,又把艺术融入生活。 C、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就不会在中国消亡。 D、书法艺术的魅力世所公认,影响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甚至被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一无所知的西方史学家赞叹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方睡狮”考辨

智效民

    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像出自拿破仑之口。最初听到这个说法,还以为他的意思是说,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没想到后来读《江穰卿笔记》,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汪穰卿笔记》是汪康年的笔札汇编。汪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并先后创办过《时务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刊物,是晚清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在该书卷八“琴瑟寄庐类稿”中,有“睡狮”条曰:西人说中国是东方睡狮,我多次打听是什么意思,对方总是笑而不答。后来碰到一位驯兽师,才明白其中含义。驯兽师说,过去的驯狮办法,是让母狗哺育幼狮,让其在成长中具备狗性,以免伤人。后来发现这办法不灵,就改用涂抹鸦片的牛肉来喂它们。这样一来,狮子在上台表演时,表面上还能张牙舞爪,大声嗥叫,实际上却少气无力,昏昏欲睡,就好像是在梦里说胡话似的,不会危及人的安全。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殆将长睡,永无醒时”的畜生,称之为“睡狮”。看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本还可以给国人带来一点安慰和希望的“东方睡狮”之喻,竟然是这个意思!

    说到鸦片,只要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问:为什么这种东西会在中国泛滥成灾?其中除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对此,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早已指出:外来祸患固然重要,但内政修明才是决定性因素。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是个法制有名无实、民生痛苦万分、“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的社会,所以才无法阻止鸦片的泛滥,才错过了一次“大胆接受西洋近代文化……可以与别国并驾齐驱”的机会。另外,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论及清军的状况时也说,这支军队不仅有吃空额、克扣兵饷等陋规,还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寻找发财机会。其中,浙江武官出售兵缺、广东绿营开赌收费、福建水师将战船租赁出去进行走私等现象尤为严重。于是,整个社会就像作者所感慨的那样:“当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应该指出的是,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毒化着社会空气,腐蚀着人的灵魂。

    这让我想到关于拿破仑的另一则轶事。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说过:“凡是亲见清室覆亡的人都知道,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制度的腐败。公务人员的薪水只是点缀品,实际上全靠陋规来维持。陋规是不公开的公家收支,为政府及社会所默认的……这种办法削弱了公务人员的公德心,也使他们把不规则的收入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清廷对官吏的这种收入视若当然,常说‘规矩如此’竟把陋规变成规矩了。”他还说:“这种变相的陋规之风甚至吹到外国而进入拿破仑的家里。拿破仑有个中国厨子,服务周到而忠心。这位伟大的法国将军临死时记起他的忠仆,就吩咐他的左右说:‘你们要好好地待他,因为他的国家将来是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的。不过这位中国朋友很爱钱,你们给他五百法郎吧!’”一开始我还不大明白“伟大的国家”与“五百法郎”有什么关系,参照所谓睡狮之喻,我才发现“伟大的国家”云云,不过是一种反讽,那意思是说:“尽管他的国家将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但是只要给他五百法郎,他就会出卖自己的人格,变成你的奴才。”难怪那位驯兽师在解释睡狮的含义时,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贵国之大,犹狮子庞然也,受毒之深,奚止于鸦片耶?”看来,如果说鸦片是一种人体腐蚀剂的话,那么,贪污腐败则是一种社会腐蚀剂。驯兽师所谓“奚止于鸦片耶”的疑问,显然与这种社会腐蚀剂有关。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汪康年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欲力反数千年之积弊,以求与西人相角,亦惟曰复民权、崇公理而已。”如今,距离汪氏所处的时代又过去100多年了,他所谓“复民权、崇公理”的愿望,不断地有人提出,又不断地归于失败。大约十几年前,龙应台在比较了汪氏之语和李慎之的论述之后,曾有如下感慨:如果总是重复前人的痛苦,重复前人的努力,整个民族智慧就消耗在这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中。说到这里,她也忍不住地说:“温习中国近代史,翻过一篇又一篇文章,不免生气;为什么每一代人都得自己吃一次蜘蛛,吃得满嘴黑毛绿血,才明白蜘蛛不好吃?”

(选自《齐鲁晚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网络穿越小说,是指现代人通过魂穿(主人公的灵魂穿越到古代并附身到古人身上)、身穿(利用各种方式使整个人穿越到古代)和重生三种方式,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后的传奇性经历。主人公常常利用现代观念和现代技术手段大展宏图,成为影响甚至是左右当时历史发展的人物。网络穿越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分为两类,一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一是子虚乌有的历史。但不管是哪类历史背景,网络穿越小说都应该划归重写历史故事的文学范畴。

    ②网络穿越小说不仅继承重写历史故事的传统,而且相比前人的创作,它重新建构,甚至想象、篡改历史的冲动更为强烈。由于身处后现代社会背景,个人主体只能够在个体想象和历史叙事中重新建构自身,既能实现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又在文学编织的“白日梦”中获得满足。因此与历史演义小说相比较,网络穿越小说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可以让具有现代思想的主人公突破历史时空的局限,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历史的优点和缺陷,从而赋予其理性反思的某些特征。它也经常融合野史传说、玄幻、侦探、武侠和言情等多种流行时尚因素,显然更进一步增强了通俗小说天马行空的“奇”特点,使读者更具有阅读快感。

    ③网络穿越小说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大多走“纯情”的言情路线,表现出作者对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忠贞浪漫爱情的向往,亦是网络穿越小说受到众多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此外,网络穿越小说也有朴实无华的“种田生活”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那些穿越的主人公在现代社会只是小人物,到古代反而成为有作为的英雄。他们除了依靠在现代社会中学到的科技知识和智慧来保护自身外,还以自己在现代文明洗礼下形成的自强、自尊、自信和人道主义等人格品质,来吸引和获得其他人的认可,特别是获取异性的青睐。这种设计凸显了现代人的个性特征,借此塑造出性格鲜明、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来。

    ④网络穿越小说的丰富文化意蕴,以及近几年的繁盛发展现状,均使它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当下高雅文学也需要向网络穿越小说学习其“求真与化俗”的特点,争取更广大的读者群。自然,高雅文学应该在坚持严肃创作态度的基础上,来汲取穿越小说的“趣味”特点,但是不能流于低级庸俗,应有纯正的趣味。

    ⑤网络穿越小说亦存在很多不足。大部分穿越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利用现代人的“后见之明”,得窥先机,陷入利益和心机阴谋的争斗并成为赢家,爱情也仅仅成为写作者时尚颓废与古典纯情、青春唯美与功利庸俗的矛盾态度的载体,总体上削弱了文学意义与思想价值。越来越多的穿越小说陷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雷同或类似的模式化之中,这是通俗小说最致命的缺陷。因此包括网络穿越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也必须向高雅文学汲取文学养料,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力的长久与旺盛,才能够走得更远。

(选自张清芳《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趣味》,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的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史料出发。与传统儒家哲学研究有所不同,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过去研究儒家哲学,史料范围一般是《周易》经传、四书系统以及历代哲学家文集等。研究儒家生态哲学。史料范围必须扩展到《尚书》《春秋》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周礼》《仪礼》《札记》、二十四史等。两汉时期除董仲舒、王充外还需扩展到郑玄经学,何休《春秋》公羊学、《白虎通》等。对于宋明时期哲学家如周敦颐、二程、朱熹、王阳明、黄宗羲、戴震、王夫之等,则须从生态的视角作出新的理解。例如,朱熹的“豁然贯通”过去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神秘主义直觉,但是现在放在生态视角下去理解,它就是对人与自然、物理与人心的联系性的领悟。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哲学受西方哲学范式的制约,后者对中国哲学具有“预言”性,即采用哪种西方哲学作为方法论,哪种西方哲学的结论就会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发现”。采用生态范式的研究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使得儒家生态哲学具有“中国”特点,与当代西方生态哲学开展深度对话,成为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难题。为此,须采取“从根源出发的语境还原法”“视界移置融合的诠释法”两种新方法。

    “从根源出发的语境还原法”的目标是显示概念、命题或思想在原语境状态下的意义,从而回归到儒家哲学本身,即从根源出发,确立儒家生态哲学的话语体系。这种方法要求尽量摆脱各种方法论框架的影响。以呈现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凸显儒家生态哲学的特点,为建立生态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奠定基础。迄今为止,中国哲学研究大体是笛卡尔以后主客对立的思维框架。生态哲学研究应把材料置于固有的语境之下进行理解。以朱熹生态哲学为例来说,可采用这样的步骤逐步还原其原貌:由哲学至理学(狭义的)、由理学至道学(包括心学)、由道学至经学、由经学至儒学,这样可以不失其特点地展示诸子哲学的内容。前述“豁然贯通”就是语境还原的结论。

    诠释学在西方一直存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对其进行了新的发展。伽达默尔继承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认为“理解”也是“对话”,是理解者和被理解者之间的“视界融合”,真理即产生于这一融合过程。诠释学对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视界的移置融合”。古人有生态体会,但其关注的重心或者说他们的“视界”并不一定就在生态。孟子以牛山之木容易被毁来说明人心善性培养的不易,他的“视界”在性善论。可是,他借用的例子表明他对于林木的生态性生长也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可以把“视界”离开性善论,而注视于生态论,从而发现孟子的生态思想。这便是视界的移置融合。

(摘编自乔清举《儒家生态学的史料与研究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思考艺术社会角色的扮演,既要追踪艺术起源与本质的问题,又要关注艺术与社会制度以及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话题,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有对艺术起源进行过相关思考。上古时期,人们习惯于将某种艺术形式的创造归功于某位英雄或神人,比如中国古代的“仓颉造字”“伏羲创画八卦”“女娲抟土造人”(远古制陶业的反应)等神话传说即是如此。后来,人们逐渐本能地认识到,艺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某种情感表达或情绪释放的需要。《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古代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考,相对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因为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不太习惯过于形而上的思考。而西方在这方面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的论点。柏拉图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自然是对理式的模仿”。等到宗教神学笼罩的漫长中世纪结束之后。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艺术的主体价值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得到灿烂释放。中国文化由于具有早熟性,艺术的独立也要提前一些,如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走向独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中国书法艺术的成熟也是这一时期,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书法家为后世书法树立了高山仰止的艺术标杆。

    自在、自足、自由、自律的精神和意志,是艺术生命中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部分。孔子曾经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间接地道出艺术的主要价值在于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南朝画家王微在《叙画》中所说的“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亦是如此,突出了艺术给人精神上带来畅快感与自由感。西方也有类似的理解,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某种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即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艺术越往后发展,它的这种主体性价值就会越加凸显出来。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说:“宗教是靠着自然美而维持着它们的实力存在。现在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心,就是以艺术来代宗教”。他提倡以艺术教育来破除对宗教的迷信。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活动建构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世界,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指导意义。

(摘编自徐妍《浅谈艺术社会角色的扮演》)

【注释】①文艺复兴,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技术与公共利益

张帆

    一个崇尚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从机械制造、电子设备、食品加工到金融领域,各种类型的技术专家赢得了空前的器重。

    从就业岗位的占领到市场价格的竞争,工科学生屡屡胜出,一次又一次地巩固了技术至上的观念。他们中流行:“学好英语,学好计算机,努力工作,好好挣钱。”可见,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因此,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专家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的制作到互联网诈骗,舆论同声谴责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技术专家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专家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不少人觉得,技术必定是社会历史之中的“正能量”,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约。

    相当长一段时间,技术游离于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之外。可以完成卫星上天的难题而没有兴趣解决抽水马桶漏水,这种状况生动地表明了技术的远大志向。当大部分技术专家簇拥在核潜艇研制、国家电网设计或者石油勘探等各种国家重大项目周围的时候,道德已经提前做出了首肯。从电视机、电冰箱的更新换代到白木耳加工或者橙子保鲜,技术与各种民生问题的结缘是不久以前的事情。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突破,技术与利润之间的联系立竿见影地显现;然而,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

    技术免遭道德问责的另一个原因是依傍于“科学”。作为跨入现代社会的一个历史地标,“科学”几乎都是作为褒义词出现。许多语境之中,“技术”与“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尊荣——并且,“技术”常常由于显著的实效而远为引人瞩目。尽管如此,“技术”与“科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科学”更多地从理论意义上考察自然界规律,“技术”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正是因此,“技术”必须比“科学”更多地考虑具体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关系。许多时候,这即是“技术”道德自律的重要内容。人们没有理由忽视现代社会的另一个特征——罪恶的技术含量正在与日俱增。

    在我看来,现在已经到了谈论技术与公共利益关系的时候了。公共利益通常指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技术专家必须在专业工作之中意识到公共利益的存在,不能因为某一个具体目标带来的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如果个人或者某个利益共同体的局部收益可能以社会大多数人的损失为代价,这种项目必须坚决否决。由于前景、适用范围以及后果尚未确定,某些技术项目对于公共利益的影响仍在争议阶段,例如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农产品充当人类的主要食物。相对地说,另一些技术带来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用福尔马林浸泡肉类食品,将过量的抗菌素掺入动物饲料,或者研制消费者无法识别的假鸡蛋、假大米如此等等,作为技术专家,他们当然深知后果的严重。可是,为什么他们的良知神情安详地默许了这一切?

    不要将公共利益仅仅想象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公共利益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包括那些技术专家。如果电器工程师吃到的是地沟油烹煮的食品,制作假药者买到了冒牌的山寨手机,他们的愤怒决不亚于身边的大众。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践踏公德的后果迟早也会落到自己头上——即使那些腰缠万贯的技术专家也不会例外。

(选自《民主》2014年1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