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救树

毕淑敏

    ①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夜风掠过,残缺的树冠发出声响,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息。

    ②它为何如此羸弱?

    ③疑问坠得我傍晚散步的鞋底涩了。就算苗圃培育的先天有所不同,移栽街旁时,挑的植株也必大小相仿,怎么几年时间,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呢?

    ④有的时候,命运其实就是一种位置。那树在一人多高的位置,横空翘出一道水平树杈,拳头粗细,孤零零地探着,竟是天造地设的一副单杠。其下青砖铺路,任凭虎步龙腾。过往行人,突然觑到这天然的运动场,便被诱惑,猛跑几步,蹭地一蹿,攀着树杈荡上去。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⑤青杨全身哆嗦着,久久无法在摇撼下平息。叶片好似千百面残破的铜镲,交错扑打。树干猛烈地痉挛,每一条根须都被摇离热土,水脉从底层崩断……

    ⑥我对先生说,不散步了。守在这棵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⑦然而,无奈。总是每晚守候,还有漫长的白天无法看顾。终不能24小时连续为这树值班。于是在家中把刀磨得寒光迸射。先生问,不会在策划一件谋杀案吧?

    ⑧我答,你猜得不错。

    ⑨先生惊,目标何在?

    ⑩我说,长街畔那棵青杨。

    ⑪先生正色道,砍树犯法。

    ⑫我说,只是断掉那树的臂膀。丢卒保车,让企图翻杠的人无所依托,青杨才有一线生机。

    ⑬先生建议,利斧比钢刀好。

    ⑭我说,朗朗乾坤,拎着一把阔斧街上行走,太招人耳目。还是袖里藏刀来得简便。

    ⑮先生道,树杈高过头顶,你如何砍得到呢?

    ⑯我运刀成风,比画着说,助跑几步,凌空一跃,大功便告成。

    ⑰先生边躲闪边冷笑,你是谁?烧火的杨排风或是侠女十三妹吗?需带一张便携式折叠凳,择一个晦暗的子夜,若天降大雾就更理想了。你瞭望,我动手,手到擒来神鬼不知。

    ⑱于是夫妻磨刀霍霍,焦急地等待月黑风高的日子。每逢路过孱弱青杨的时候,都对它轻声说,再坚持几天啊,就要为你刮骨疗毒了。

    ⑲谁知我突然病了,辗转医院。数月后复出,迫近青杨时,几乎不敢偏头。遗它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恐已近柴薪。

    ⑳想不到,青杨依旧屹立长街畔,竟比以前挺拔简秀多了,沁出蓬勃生气。细细察看,那只肇祸的长臂,已被人用锯齐根断去,茬口森然。青杨像因公致残的青年,早从伤痛中振作,尽管身影还有些仄斜,头颅已然高昂。

    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

(1)、选文前三段,突出了杨树怎样的特点?结合相关语句,说说①③两段分别用什么方法来突出它的特点。
(2)、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做了哪些努力?最终的结果怎样?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4)、文章结尾写道:“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联系全文,说说“我”和先生因为什么而惊叹。
(5)、从“救树”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记叙文语段,完成问候题目。
                                                                                                        雪地里的红棉袄
        ①30年前,我8岁。
        ②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③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黄青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拖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穿着大红的棉袄,头上戴着大红的花,脸上虽有显而易见的菜色,但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④大约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家里又多了张嘴,日子显得更加地拮据。我正在长身子的时候,对米饭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是,每次盛饭,我都悄悄地拖到最后。我知道,大哥是一家的主劳力,嫂嫂一张嘴管着两个人,只有我是一个闲人,所以,能少吃我尽量地少吃。
        ⑤大哥牵挂着我,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添净了留在碗边边和嘴角的米粒。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俩个鸡蛋。
        ⑥我没喝,也没吃,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⑦“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手里,“还热,吃吧。”
        ⑧那天,风大,雪大。嫂子仍然穿着那件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的心,也随着这团火焰火热火热的。
        ⑨20年前,我18岁。
        ⑩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⑪“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为了给我凑学费,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这六个鸡蛋,是我硬坚持着留下来给小侄女的。抱着鸡蛋,我无语而泣。
        ⑫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⑬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⑭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⑮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那次,我特意到店里买了最好的蛋糕。嫂子养了一辈子鸡,收了一辈子的鸡蛋,自己,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尝过鸡蛋的味道。
        ⑯嫂子捧着蛋糕,眼里有若隐若现的泪花。她没有吃,全给了我那贪吃的儿子。
        ⑰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⑱晚上,嫂子坐在床上纳鞋底,一双鞋底可以到镇上换上两元钱。嫂子不断地纳鞋底,她纳好的鞋底可以摆满好几个炕。“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疼自己。”
        ⑲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⑳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21) “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阅读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__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___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①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②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③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④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⑤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⑦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阅读《饭娘》,完成下列小题。

饭娘

田瑜

    ①饭娘在我们老家也被叫作冷饭娘、冷饭头,主妇们每顿饭后都会留些剩饭当作下一顿饭的饭娘。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细竹篾编成的篮子,那是冷饭灶箕,专门用来盛装饭娘。饭娘装在冷饭灶箕里,盖上一块薄薄的白纱巾,悬空挂在灶头上,一来可以防狗猫之类偷食,二来是通风,就是在盛夏也很少有饭娘变馊的。

    ②那时,我们家揭开饭镬总能见到镬里被分成鲜明的两部分:前半是红薯或南瓜,后半是白米饭。一般孩子们都可以吃上白米饭,特别是在家中老幺的我是不用吃红薯、南瓜之类的。年幼的我总搞不明白,有时还会刨根究底:“妈,这镬里明明还有白米饭,你们留着不吃,去吃这难吃的红薯、南瓜是为什么?”母亲摸摸我的头,说是大人吃惯了这些,吃了红薯南瓜干活有力气呢。有一次,我看到母亲对着米缸忧心忡忡,一边自言自语:“这次得多留些冷饭娘了。”我很好奇,过去揭开米缸的盖子,踮起脚尖往里瞧,发现米缸已很浅,快要见底了。我缠着母亲问:“妈,这冷饭娘有什么用呀?”“这冷饭娘呀,用处大着呢,它会生出好多饭饭,让你们每顿都有白米饭吃。”母亲说着,舒展开了眉头。当时,我只当那是母亲糊弄小孩子的话,饭娘难不成还会生宝宝?

    ③后来,来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政策,实行分田到户,我也到了上学的年岁。上学要早起,我却爱赖床。每每母亲把我叫醒时,我就知道母亲已为我炒好香喷喷的猪油冷饭了。估计是母亲在前一天留饭娘时,多留了一碗。母亲知道,猪油炒冷饭是我的最爱。那会我们家的饭镬里已很少见到红薯、南瓜之类的辅食了,但是,我们家的冷饭灶箕从来没见空着过,母亲依然每顿饭都会留些饭娘。我自以为已长大懂事,又上学有知识了,一次竟和母亲较起劲。我说:“妈,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田地,每年家里收割的稻米都吃不完,干啥还要留冷饭娘,大米现煮的饭岂不是更好吃?”母亲笑笑:“理是这个理,可是冷饭娘和大米一起煮可以多煮出好多饭呢!”“我才不信呢!那样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吃剩饭?”我有些气急。母亲盯着我,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孩子,我们有了今天不能忘记昨天,更不能忘记过了今天还有明天、后天,凡事都得有个打算!”当时,我自然不懂母亲的“打算”是啥意思,只想起老师说过,每天要记得复习和预习功课,莫非是一个理?

    ④母亲一辈子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造房子,另一件也是造房子。其实,母亲嫁过来时连婚房都没有,祖孙三代,一大家子挤在不足二十平方阴暗的老宅院里。照奶奶的说法,母亲的“本事”可大着呢,嫁过来后把家中的里里外外都打理得妥妥的,三年不到就盖起了新房,让全村子的人羡慕不已。第二次盖房是改革开放初期,上小学的我已经能帮着母亲搬砖瓦了。每过一阵子,等家中有了点积蓄,母亲便会“添砖加瓦”,到新房盖成时,我已是一名中学生了。这幢簇新的三间两层走廊屋矗立在村口,格外显眼,应是当时我们村里最超前的“洋房”了。后来,我慢慢地明白,饭娘在母亲心中是根本,是希望!

    ⑤现在,我也会经常下厨做饭,一般不会再留饭娘,厨房里也没了冷饭灶箕。偶然一次,我煮饭时放了些饭娘,发现煮出来的白米饭果真多了不少,多年前母亲的话顿时在我的脑海浮现。我把这事告诉孩子,也和孩子讲了些过往旧事。母亲没进过学堂,自然不明白“未雨绸缪”等词的意思,也不会给孩子们念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诗词。在孩子们打破砂锅问到底时,母亲只会淡淡地说一句:“等你们长大自然就明白了。”然而,母亲勤俭持家、平和坚韧的秉性,已潜移默化地、牢牢地根植在孩子们的大脑。

    ⑥秋高气爽,蟹肥橘黄。我带着孩子回乡下,印入眼帘的是我们家那有了年份的老房子。

    ⑦来到堂屋,看着那落满灰尘的手拉车、风车、米筛、石捣臼和冷饭灶箕,我陷入了沉思:那落后的年代,那贫穷的日子已一去不返,这些家家户户的“必需品”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这些必需品及它承载的故事却依然清晰、深刻。我轻轻地抚摸着一件件母亲用过的家什,给孩子讲述母亲和它们的故事,母亲和饭娘的故事。

(有删改)

【注释】①镬:读作huò,锅的别名。②未雨绸缪: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