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质量测试卷(适用于云南地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绿色的宣言(节选)

    刺棵子。刺棵子。刺棵子……

    我踏上茫茫的戈壁滩,我要认识这些奇怪的绿色。我终于看清了它们。

    在冒着青烟的沙砾中,在(guī  jūn)裂的土壤里,在那些不知从哪里飞来的大石决下,它们蓬蓬勃勃地生长着,(qiān  xiān)长的枝条,无拘无束地向四面八方伸展,枝条上绿色的利刺和小圆叶,骄傲地在烈日和热风中摇(zhuǎi  yè)……

    哪里有戈壁滩,它们就在哪里出现,不管风沙多么狂暴,不管炎阳多么严酷,它们顽强地在荒芜中绽吐着给人以希望的色彩,透露出生命的信息。

    我惊讶了——在这生命绝迹的旱漠荒野上,它们怎么能生存下来呢?该不会有什么特异功能?

    我想从沙砾中拔出一棵来,费尽力气,未能得(chéng  chěng),利刺却戳破了我的手……

    哦,这倔强的小生命,把根扎得那么深!

(1)、选出文中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guī  jūn)裂      (qiān  xiān)长

(zhuǎi  yè)     得(chéng  chěng)

(2)、用文中划线的词语造句。
(3)、在文中找出描述刺棵子生活的环境。
(4)、从刺棵子的生活环境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自豪——    惊异——    特殊——

反义词:死亡——    绝望——    收缩——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盲童的画

    在中国少年儿童画展色彩缤纷的画幅中,我看到了一幅没有色彩、线条也极简单的画。

    雪白的纸上,用圆珠笔画着一个太阳,照耀着一座小屋,小屋前一条小溪,还有一棵树。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幅盲童的画儿。每个来到画前的人,都会细细地看着这张没有色彩的极其简单的画,看得那么久。他们不单是看这张画儿,透过这张画儿,他们触到了这个盲童的心灵。

    设想一下盲童拿起笔的情形吧:他画太阳,那美丽的太阳准是露出红红的脸,放射出温暖的光芒,照在每个人身上;她画树,那树准是葱绿葱绿的,上面栖息着无数的鸟,鸟儿唱着悦耳的歌,他也听到了它们的合奏;他画小溪,那小溪准是清澈见底,他曾在溪里洗过手,水是那么清凉;他画小屋,屋里准是充满着亲切的细语,温暖的笑声。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啊。可是,他心灵上的色彩,他听到的声音,怎么画得出来呢?他是个盲童啊,他只能画这样一幅简单的画儿,这么疏疏落落的几笔。一个失去视力的孩子,用他那美丽的想象,组成这样一幅和谐的画面,该是多么不容易呀!

    人们正是从这没有色彩的图画上,看到了他心灵上的色彩;从这线简单的构图中,听到了他听到过的声音。谁都能理解这幅画蕴藏着美好的内容:一个热爱生活的盲童在向你招手;一棵美丽的生命之树在祖国温馨的阳光下生长;一颗坚强的、充满希望的心在对你微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

    有人说亲情是一首温婉的老歌,是一副精美的名画,是一块浓甜的巧克力。

    我要说,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

    今年终于可以抽空回乡下看望父母。父母的年纪大了,奔出门来迎我时,步履竟然有些蹒跚。母亲扎上围裙一个劲儿地对我说:“给你熬粥吃,熬粥吃!”母亲眼中,一碗粥,就是人间至美的佳肴,一定要亲手为儿女们慢火熬上。打小我就爱喝妈妈熬的粥,她会把身边所有能放进去的杂粮都放进去。金黄的小米,裂绿的绿豆,洁白的糯米,圆润的莲子,结实的栗子,滋补的红枣。黑米粥带着独持的药香,皮蛋瘦肉粥编香好味,南瓜粥有细腻香甜的余韵,花粥美容养颤,当然还有腊八粥的醇厚香味。

    母亲在厨房忙碌了好一阵子,厨房里渐渐飘出粳米的特有香气。香气一点点浓郁起来粥香如蝶,满室翩跹,锅内深红浅绿,脂稠玉浓,伴着气泡上下翻飞,飞珠溅玉,美如流花。我的眼睛竟然随着那馥郁的香气而慢慢湿润了。这哪里是一碗粥啊,这分明是母亲心底对我那份至浓至醇的爱啊!

    母亲端来一碗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粥,我先用嘴唇轻轻碰触,感知它的温度,再用牙齿撞进它绵香软糯的怀内,用舌输送着它的清爽嫩滑躯体,然后我的味蕾一点点地通泰舒展,我的身体一段段地褪尽疲意,我的心灵一寸寸地扫去凡尘喧嚣。

    伴着袅袅的粥香,我与父母亲人闲话家常,碗边的话,像是投进岁月长河的石子,淡淡然了无回声,清朗得如同天上人间。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自拟了煮粥的标准:“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调之粥。”急躁之人理解不了粥的妙处,父母亲的一切平凡而琐碎的爱,就如同不疾不徐的火,持久平和,才能熬出这一锅好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难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接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把一担,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彤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全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奇特的家书

10 多年前,我在一所民族学院读书。班上除了少数几个汉族学生外,大部分同学都是少数民族,来自偏远贫困的山区。也许是家乡偏僻的缘故,他们几乎都很少与家人通电话,信件往来倒是很常见。作为班长,我的一项工作就是每天午休前站在讲台上发信。我留意过,“多吉”这个名字从我口中吐出的次数最多,每周必有。多吉是布依族人,来自贵州的黔南自治州。

那些信正是从黔南寄来的,估计就是家书了。那一日,我又在讲台上分发信件,多吉听到名字后喜滋滋地上讲台来取信。大概是信封边沿破损了,我的手刚抬起,里面的“信”就飘了出来,竟是一片树叶!只见那叶子在空中翻转了几个来回,缓缓落到了地面上。大家惊异地看着多吉,他的脸腾地一下红了。

“……我爹不在了,只有娘,但她是个盲人。我家就我一个儿子,娘很想我,我也想娘,我用勤工俭学的钱,给她准备了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信封。我对娘说,如果她平安,就寄一片桉树叶给我。我收到信后,又将桉树叶寄回去,但不是一片,而是两片。干枯的桉树叶在水中浸泡湿润后,两片合在一起,娘就能吹出很清脆的声音。我娘说,那样的话她就知道我平安了。她还说,桉树叶发出的声音像我呼喊她的声音…… ”

一时间,教室里寂静无比。我听到了几个小女生抽起了鼻子。

那天,我第一次真切理解了这个词语——大爱无言。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养一枚月亮在心底

程应峰

    ①孩提时期,最简单、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在水中捞月亮、在水边煮月亮了。

    ②在有月亮的夏夜,于村前的小河边,捧一捧河水在手心,待水沉静下来,一枚亮晶晶的月亮便在手心跳跃、荡漾。当水从指缝间渐渐流走,那枚月亮也悄然回到了河水中。再捞,亮晶晶的月亮又回到了手心里。

    ③光捞月亮还不过瘾,有时候,还会顺着兴致煮月亮。找来一个破损了的却能盛水的瓷碗,盛好水,搁在两三块架成中空的石头上,月亮就悄然静寂地躺在破碎却闪亮的瓷碗中了。再放入几条从小河中捞起的小鱼小虾,就可以点上柴火,开始享受煮鱼、煮虾,也煮月亮的乐趣了。一开始,碗中的月亮被鱼虾搅乱,不成形状。不一会儿,水烫了,一切都平静下来,月亮依然亮晶晶地躺在瓷碗里。再过一会儿,水煮开了,鱼熟了,虾红了,月亮也冒着热气回到了河水中或天上。

    ④就这样,几个小伙伴,在夏夜的月色里,坐在沁凉的河滩上吃着喷香的鱼虾。天上有月,水中有月,鱼虾也沾染着月亮的味道,那是孩提时代一件多么美妙、多么值得回味的事情啊!

    ⑤如今又是月夜,看着茫茫夜空中那枚寂寥得有些落寞的月亮,就有丝丝缕缕难了的情愫游离在心底。云总是被风渐渐吹散,月色何尝不是在生命中渐行渐远?这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枚月亮养在心底。这不是为了照亮去时的路,而是为了可以在迎面而来的日子里,享有一份缠缠绵绵的思念。养一枚月亮在心底,让它脱落成雨中红莲,脱落成雪中梅花,脱落得智慧而感性、雅洁而从容。如此一来,心有所依,情有所寄,所有蓬勃于生命之中的行云流水,就会殷殷切切,萦回左右,相伴成红尘之中最曼妙的诗意,一生之中最安然的慰藉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