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___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

(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①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②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3)、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    )
A、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蜘蛛的智慧

       ①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②坚硬的甲胄,柔韧的皮甲,强壮的脚爪,宽大透明的眼睛和嘴巴上的钳子,都是装备在蜘蛛身上的战斗武器,而它编织的网更是它主要的武器,因此,它总是要竭尽全力,把丝网织得尽善尽美。

       ③当蜘蛛开始织网时,为了固定其一端,它首先对着墙壁吐出一滴液汁,慢慢硬化的丝线就牢固地粘在墙上了。然后,蜘蛛往回爬,这根线越拉越长;当它爬到线的另一端应该固定的地方,就会用爪把线聚拢来以使线绷紧,也像刚才一样固定在墙壁的另一端上。它就这样牵扯丝拉线,固定了几根相互平行的丝,这就是准备好了意想中的网的经线。为了做成纬线,它又如法炮制出一根来,一端横粘在织成的第一根线(这是整个网圈子最牢固的一根)上,另一端则固定在墙壁上。所有这些丝线都有黏性,只要一接触到什么东西就可以胶住;在这个网上容易被毁损的部分,我们的织网艺术家懂得织出双线以加固之,有时甚至织成六倍粗的丝线来加大网的强度。

       ④三天以后,这个网就完成了;我不禁想到这个昆虫在新居过活,一定欢乐无。它在周围往返地横行着,仔细检查丝网每一部分的承受力,然后,才隐藏在它的洞里,不时地出来探视动静。不料想它碰到的第一个敌手,竟是另外一个更大的蜘蛛。这个敌手没有自己的网,也可能已经耗尽了积蓄下来的汗液,因而现在不得不跑来侵犯它的邻居。

       ⑤于是,一场可怕的遭遇战立刻由此展开。在这场拼搏中,那个侵略者似乎占了体大的上风,这个辛勤的蜘蛛被迫退避下去。我观察到那个胜利者利用一切战术,引诱它的对手从坚强的堡垒中爬出来。它伪装休战而去,不一会儿又转身回来,当它发现计穷智竭以后,便毫不怜惜地毁坏了这个新网。这又引起了另一次战斗,并且,同我的估计相反,这个辛勤的蜘蛛终于反败为胜成了征服者,杀死了它的对手。

       ⑥有时,苍蝇落入它的陷阱时,这只蜘蛛并不急于出击,知识耐心地等待着,直到有把握捕捉对方时,它才动手。如果它立即逼近苍蝇,将会引起这只苍蝇更大的恐惧,还可能导致这个俘虏奋力逃走;所以,他学会了耐心等待,直到这个俘虏因无效挣扎而精疲力竭。

       ⑦有一次,我把一只黄蜂放进一个蛛网中,但当蜘蛛照常出北京电视台捕食时,先是观察一下来的是个什么样的敌人,根据量力的原则,制伏击了的对手,它立刻主动上去解除紧紧束缚对手的丝线,以放走这样一个强大的敌手。当黄蜂得到自由后,我多么希望那个蜘蛛能抓紧修理一下网的被破坏的部分;可是,它似乎认定网已无法修补了,便毅然抛弃了那个网,又着手去织一个新网。

       ⑧我很想看看一只蜘蛛单独靠自己的储备能够完成多少个丝网。因此,我破坏了它织就的一个又一个的网,那蜘蛛也织了一个又一个。当它的整个储存消耗殆尽,果然不能再织网了。它赖以维持生存的这种技艺(尽管它的生命已被耗尽!)确实令人惊异无比。我看见蜘蛛把它的腿像球一样旋动,静静地躺上几小时,一直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外界的动静;当一只苍蝇碰巧爬得够近时,它就忽然冲出洞穴,攫住它的俘获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情绪污染”也是病

    所谓“情绪污染”,是指一个人的坏心情影响了几个人的好心情。其实,家庭中的“情绪污染”尤其值得注意。其明显特征,一是“患病的多”:因孩子生气,因家务生气,因性格不合生气,因在外面不顺心生气,回家拿老婆孩子生气等等。总之,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生气。有人研究认为,家庭气氛如果长期压抑、沉闷,很容易使人神经系统紊乱,免疫能力下降,患病机率升高。正所谓“情绪致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凡患情感失调的人,发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因而发出了‘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

    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人心情愉悦,就能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快乐,健康长寿。反之,则会减少这种物质的分泌,使人抑郁寡欢,加速老化。某刊曾登载如下相处金言:“为小事争吵是愚蠢,为大事争吵是无能。做你该干的事,不做无谓的精神消耗。”其次,要善于克制与忍让。不少大腕、政治家都不断警示自己要“制怒”,要“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作为普通百姓,更应该“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着办,切不可动辄争吵、斗气、自家相残。再次,要审视自己,多加交流。人无完人,谁都有毛病。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了解对方的意见、看法和心理需求。寻找共同点,扩大共同点,共同构建欢愉和谐的家庭气氛。

    此外,还有扩大宽容,多点幽默。所谓宽容,即互谅互让。幽默不仅体现宽容,而且富有趣味和启示,能调节情绪,宽松气氛,使人步入和谐,感受更为从容乐观的思想境界。有所悟之人曾造出如下箴言:“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性情乐观的人,记住.自己所能干的就是给身边的人带来轻松和愉快。”

阅读说明文,回答下列问题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 , 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踏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踏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启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时会在脑内对文章信息进行不同的加工编码。通俗地说,即读者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阅读。其中一类策略,是从浏览的文章中收集观点和信息,并把它们作为分别独立的单元输入到大脑中。就像爱吃甜食的小女孩从满地的糖果中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那些,并把选好的糖果放进自己的篮子里。这类阅读策略叫作“线性策略”。

②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读者,在阅读时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结构。他们在阅读时会根据文本内容建构一个层次清晰的框架,就像用信息积木搭建了一个“金字塔”,各类纷繁的信息被安置在金字塔不同的层级中,变得简洁明了,需要时可以从框架中逐级搜索,使得阅读更有效率。这种阅读策略叫作“结构策略”。

③研究证明。在阅读有标记的文章时,内容的重点得到了提示,能够让阅读更为高效。文章标记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筛选信息,也有助于形成更好的认知框架。我国学者王蓉的团队在实验中邀请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在读学生,请他们阅读同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文章。其中部分学生阅读的材料没有标记提示,另外一些学生则会在文章中看到诸如下划线、加粗等提示重点内容的标记。在随后的记忆测试中,研究者们发现,不论处于什么学习水平(初中、高中、大学),阅读有标记文章的学生们整体上表现出对文章内容更高的记忆水平。更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这种记忆水平的提高并非总体上记忆数量的显著增加,而是体现在对于重点知识的“更佳回忆”。也就是说,文章标记就像大脑里的一个自动筛选器,以自身为线索指引记忆的方向,让大脑记住并保存需要的重点知识,分离和过滤无关的冗杂信息。

④研究还发现,并不是更多的标记就会带来更完善的阅读效果。相反,少量的有选择性的标记能够让被标注的信息在大脑中得到更好的保存。一篇文章中有少量下划线画出的重点。你能够非常清晰地分辨出它们;如果整篇文章大部分内容都被线画满,放眼望去,你只能看到标记的海洋,反而无法找到真正的重点。

⑤不同形状的标记也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用哪种特殊符号做笔记更有利于记忆知识呢?实验发现了有趣的结果:在帮助读者进行阅读记忆方面,连续的下划线(横线或者波浪线)比着重号(每个字下画三角形)更有效。研究者的解释是,连续的下划线可看作对内容的整体标记,着重号则是分别对单个汉字进行标记。阅读时,读者更容易把下划线标记的内容在大脑里串联起来进行加工,而对着重号标记的内容仍然是以一个个汉字的形式进行独立记忆。因此,在对整体内容的记忆上,下划线的效果更好。

(摘编自《百科知识》2021,04B)

【材料二】

学习者常见的做笔记的方法有:

标记法。在书上重要之处圈、点、勾、画,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把握重点,寻找文章脉络等。

批注法。批注是把段落要点、疑难注释、心得体会等随手写在书上空白处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使读者掌握书中的细节和要点,而且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摘要法。做摘要是对文本核心信息的进一步提取概括。学习者通过信息提取,使关键知识凸显出来;通过概括,把文本上的知识进行语言转化,使之更为简明清晰。

列提纲。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者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也会产生一定的联系,使用列提纲的方式就能迅速确立它们之间的关联。

(摘编自姚建礼《初中生语文课堂笔记研究策略》)

【材料三】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鹭鸟是大地的时钟

傅菲

2月,南方的旷野油青,桃花开始爆蕾。我等着惊蛰这个节气到来。惊蛰,带来了春雷,也带来了万里之遥的白鹭。

白鹭,是南方核心的写意符号之一。它们以人字的队形,掠过我们头顶,嘎嘎嘎,叫得我们驻足,仰望它们。A.白鹭是奔跑在空中的白马,是河边的翩翩少年。白鹭是梨花也是桃花。白鹭是青青禾苗,也是细细柳枝。

惊蛰后的第三天,第一批鹭鸟来了,呼呼呼,驱赶着惊雷,云一样盖过来。到了象山森林公园,鹭鸟便一直在森林上空盘旋,呱呱叫。

它们并不急于在树林里过夜,也不急于选择林地。它们在杉林上空盘旋,在林子里面来回飞,起起落落,在树上跳来跳去,拍打着翅膀,亮开嗓子叫。在象山森林公园飞了两天,鹭鸟最终确认,树林没有毁坏,林子里没有网。鹭鸟似乎在说:这片林子,和去年的林子一样,适合安居,食物丰富,生活平安。

来的第一批鸟,至少万只。它们找到了去年筑巢的树,那些树依然冲冠而上,蓬松婆娑,开杈的枝丫欣欣向荣。这里有它们的食物,有它们的天空,有它们的壮阔的湖滨。

最后一批来到象山森林公园的鹭鸟,在惊蛰之后的第六日。20万只鹭鸟,在近七平方公里的森林,安歇了下来。相较于数量庞大的鹭鸟群,森林面积不算大,甚至可说,它们是挤在一起的。但它们从不争夺营巢之地。各类鹭鸟选择不同的树林片区营巢,分片栖息。

B.白鹭站在田野里,扬起长颈轻啼,长长的脚支撑着雪团似的身子,像修道院里穿白袍的修士。白鹭的美,让人震撼。当白鹭突然出现在油青的旷野,会一下击中我们的内心——南方田园油画般的静穆和空灵。

白鹭也因此一直“飞”在我们的古典诗词里。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萧纲写过《采莲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莲蓬熟时,正是白鹭幼雏试飞的时候。莲塘多鱼虾多蜗牛,白鹭啄食,养肥身子,以便继续往东迁徙。

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却是另一番景象: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甲】桃花初开,鳜鱼产卵,南方细雨绵绵,正是白鹭初来西塞之时。在诗人眼里,白鹭不单单是美景,还是田园生活的积极写照。

宋代诗人丘葵写了一首《白鹭》:

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

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

绿秧青草外,枯苇败荷滨。

口体犹相累,终朝觅细鳞。

丘葵成长于南宋末年,社会动荡,笃修朱子性理之学,而终生隐居,不求人知,长期避居海岛。【乙】____。

鹭鸟初到象山森林公园,雄鸟开始求偶。因为爱情,它们有了海潮般涌动的激情,如潮汐,在月下哗哗作响,浪奔浪涌。早晨,晚上,树梢上,湖滨,扑扇着翅膀跳舞。C.它的脚细长,翅膀张开,像涨满了风的船帆。雌鸟也跟着跳舞,浑身颤动,像初恋的少女。

鹭鸟求偶期一般是一个月,之后便是营巢、产卵、孵卵、育雏。育雏需要两个月,鸟爹鸟妈整日来回奔波,四处觅食。鹭鸟有“覆巢”的习性。巢期生活约一个月,小鹭鸟试飞了,鸟爹鸟妈把鸟巢掀翻,不让雏鸟窝在巢里。“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鹭鸟如人类智慧的父母一样,懂得生之艰难,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没有练就一双坚硬的翅膀,飞不了远途。

是的,鸟的生命在于飞翔,在于征服遥远的旅途。

秋分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八十度,开始昼短夜长。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不再打雷;天气变冷,小虫蛰居土穴;天气干燥,雨水变少。繁忙的秋种,已开始。虫惊,为惊蛰;虫蛰,为秋分。这是一个生命周期。万物轮回。在这一天,鹭鸟远飞,离开象山,在南粤短暂休憩,继而继续南飞,度过寒冷的冬天。

白鹭悉数离开南方。D.它们依时而来,依时而去,像大地转动的时钟。

(选自《鸟的盟约》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