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根据语言环境,填在横线上表达效果最好的一项是(  )
戏曲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哦,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                 

A、强刺激的河北梆子,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滚石乐”。 B、强刺激的河北梆子,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C、强刺激的河北梆子,不能说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滚石乐”。 D、强刺激的河北梆子,这不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举一反三
阅读完成各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答案。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____________,常常____________,常常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古诗文阅读

苏轼,世人尊其为“北宋顶流”,他将失意的人生化作行走的诗篇,有趣的灵魂总能永存。同学们制作了苏轼作品集录,探究其作品的内涵,请你参与。

苏轼生平与作品集录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

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辙同科进士及第,为欧阳修等人所赏识,时年21岁。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父丧除,冬天离蜀赴京任职,时年32岁。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贬至黄州,时年44刚才岁。

【甲】梅花二首(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选自《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

【乙】与章子厚

启: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黑牡丹也。言此。

(选自《苏东坡尺牍》)

【丙】二红饭

今年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选自《东坡小品》)

【注释】①元丰三年元月,苏轼被贬至湖北黄州,途径湖北麻城县,观梅有感,作此诗。②的皪(lì):鲜明、光亮的样子。③某:指章惇,当时在京为官。④黑牡丹:牛的戏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