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稠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十月检测试卷

古诗文阅读

苏轼,世人尊其为“北宋顶流”,他将失意的人生化作行走的诗篇,有趣的灵魂总能永存。同学们制作了苏轼作品集录,探究其作品的内涵,请你参与。

苏轼生平与作品集录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

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辙同科进士及第,为欧阳修等人所赏识,时年21岁。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父丧除,冬天离蜀赴京任职,时年32岁。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贬至黄州,时年44刚才岁。

【甲】梅花二首(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选自《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

【乙】与章子厚

启: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黑牡丹也。言此。

(选自《苏东坡尺牍》)

【丙】二红饭

今年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选自《东坡小品》)

【注释】①元丰三年元月,苏轼被贬至湖北黄州,途径湖北麻城县,观梅有感,作此诗。②的皪(lì):鲜明、光亮的样子。③某:指章惇,当时在京为官。④黑牡丹:牛的戏称。

(1)、小语辑录了下面的字词,请解释加点词。

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身耕妻

【词类活用】名之者谁

以卒岁

【成语迁移】聊以自娱

奴婢舂以为饭

【查阅字典】:①〈动〉考核。②〈动〉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③〈动〉征收赋税。

(填序号)

有味

【课内迁移】水尤清冽

(2)、小语用批注品味苏轼的生活情趣。请参考示例,给下面的句子做批注。

示例: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

批注:“不识”与“识之”形成对比,看似语气平常,却饱含着一丝惊喜,表达了他为患难与共的妻子能以青蒿医治牛疮而感到自豪。

语句: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

批注:

(3)、在审稿的时候,小语发现文章编排中出现了两处缺漏,请按下面要求补全。

①【丙】文中有标点遗失,请你用“/”为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嚼 之 啧 啧 有 声 小 儿 女 相 调 云 是 嚼 虱 子。

②【乙】文结尾漏抄了一句,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发公千里一笑 B.方知衣舍生活苦至此 C.乃忆谪此久矣

(4)、余秋雨说:“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对此评论,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以上诗文内容阐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宅,难有大千世界
         ①社会变化迅疾,不少人却喜欢呆在屋里,满足于不与外界接触的生活,是谓“宅男”或“宅女”。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宅生活”似乎变得“可持续”。不必出门,就能知晓天下事;不用逛街,就能买到心仪商品;不必舟车劳顿,就能和远方的亲友畅叙如晤。尤其是在出门就意味着忍受拥挤的交通、浑浊的空气,而人际交往又变得程式化和淡漠时,“宅”在网上听上去倒也“时髦”。
         ②然而,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人们的视野并没有变得想象中那么宽。很多人只浏览相对固定的几个网站,只关注自己愿意关注的人,只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一些网络运营商也在迎合,有的甚至能够自动收集用户信息,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推荐相关商业信息。人们越来越被自己的习惯所束缚,被固有的知识所限制。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互联网带来的自我“极化”,即把人囚禁在固有的习惯里,剥夺了人本来应该具有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从而形成了思想上的“宅”。
        ③如果说身体上的“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那么思想上的“宅”则会导致对未知事物好奇心的丧失,对公共生活的淡漠,对现实生活感受力、思考力的钝化。一个段子很传神地说明了这一点:两人路遇街头争吵,一人驻足围观,另一人劝阻:有什么好看的,回家上微博看呗。思想上“宅”的后果,是让人们居住在狭隘的私人感受和个体偏好里,远离现实世界,形成心灵封闭。这种心灵的封闭又往往伴随着对所有事物的质疑,对一切不信任、不关心。美国作家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里提到类似的情形,并明智地提醒:笛卡尔在系统地提出激进的怀疑观点之前,心里装着一个大千世界。
        ④心中的大千世界,更多来自现实的“公共空间”。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进入现实公共空间,享受健康的公共生活,方能发育出有活力的思想、开放的心灵、有创造力的个性。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只有当面的交谈,才能真切感受到对方一颦一笑背后的喜怒哀乐;宅在家里代替不了“户外活动”,只有“接地气”,才能体会到这个瞬息万变的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次呼吸与心跳。这些,是无法通过语音聊天和共享文件做到的。
          ⑤有外国学者曾经指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在于把不认识的人汇聚起来,诸如人行道上相遇时的一个微笑,对散步者怀中婴儿的赞美等,通过彼此的这些微小行为构筑信任感。有人说,许多城市公共空间已消解,失去了往昔“邻居街坊们的亲密代际交往和历史记忆”,甚至对门而居多不识,现实的公共空间又在哪里呢?然而,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也在形成。人们不会因为妻子的厨艺高超而不去餐馆吃饭,去图书馆也不仅是因为要阅读某本书。社区、街道、图书馆、公园等,正日益具有不同群体公共生活的属性,成为陌生人相互交往、容纳差异性、增进理解与共融的新场域,城市活力也由此重构。
         ⑥每个人其实都有交往的需要,我们不能让“宅”压抑了这种需要。同时,也只有进入广阔的现实公共空间,热情而真诚地关爱他人,关心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好,每个公民才能更加完善,社会才能产生更多的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社会需要多建设现实的公共空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