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沿着湿漉漉的林间小路,我一步一步走近诺日朗瀑布。仰观大瀑布,我真正领略到那惊天动地的气势。①云雾迷蒙的天上,裂开了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汹涌而下,一落千丈,在山谷中激起飞扬的水花,发出震耳欲聋的回声。②站在这样的大瀑布前,人犹如漫天飘漾的水雾中的一颗微粒。③此刻,眼前的诺日朗瀑布群龙飞舞,舞出了一曲震撼天地的生命赞歌。④这雄浑博大、激情四溢的自然奇景,怎能不让人心灵为之震颤?

A、第①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诺日朗瀑布汹涌而下、惊天动地的气势。 B、第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渺小,以此衬托诺日朗瀑布的浩大。 C、第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如群龙飞舞的诺日朗瀑布令人震撼的壮美。 D、第④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诺日朗瀑布雄奇的景象给人带来的舒畅欢快之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①记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②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的藤蔓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③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翩然舞蹈,欢天喜地。

    ④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打嘴也不丢。

    ⑤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自然凋落。

    ⑥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地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

    ⑦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读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个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刻了一副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

    ⑧清代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天空

    ①汪淘觉得很畅快,刚才骑自行车从山顶飞飙而下时,他感觉触摸到了天空。

    ②“这夏天太热了!”母亲惊恐的目光还未恢复,边说边疼惜地帮儿子擦拭脸上和车把上黏膩的汗水。

③这是汪淘高考前一天,可在眼前这张无畏而单纯的脸上,看不到任何紧张和压力。母亲为了与儿子一起面对人生的重要时刻,丢下深圳的公司,飞来杭州照顾他。可儿子不愿意停止飙车,做母亲的只能干着急,眼睁睁地看着汪淘上午在家复习,下午便騎上自行车去登杭州的北高峰,攀上、冲下,玩心跳。

    ④那时骑行还没有现在这种很酷的头盔,身上也没有安全保护装备,在北高峰海拔300多米的曲折山地冲飙,做母亲的越想越紧张,忐忑不安地提出:“看在明天要高考的份儿上,今天就在坡度缓和些的宝石山上飙吧。”在孩子的应允下,她提心吊胆地跟着前去。

    ⑤“哈,飞起来的感觉超爽!”刚冲到半山腰的儿子兴奋地停下,对等候在那里的母亲说。

    ⑥“可以了吧?”母亲苍白的脸上因紧张而渗着汗水,她不能理解儿子为何如此舍命,追求这极速的狂热。

    ⑦刚才,男孩从近百米的山顶飞驰而下,身体微弓在自行车上,车轮不时地撞击着山坡,人与车又不时地一起弹起,躲闪开迎面的树枝。离开地面驰骋在空中的他,闪过母亲眼前,不断地画着一个接一个的抛物线,飞翔在山路上。每一次在空中弹起,都让母亲的心紧张地随之高悬……“我想到天空的尽头去一窥究竟。”这是儿子从小的梦想。

    ⑧“梦想,使一个人无畏。”惊魂未定的母亲喃喃自语。

    ⑨关于飞翔,汪淘一直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看法。从懂事起,他便喜欢天空,从小迷恋遥控直升飞机的他,从未放弃过飞翔的梦想。幼时的他,想象着人如何可以飞翔;长大一些后,他开始探究飞机可以如何替代人来飞翔,想飞到啷里,就飞到哪里,让它停在空中,它就能纹丝不动,像一个能在自己手中随意操控的孙悟空……当然,每一次这种飞天玩具的升级,正好是母亲需要孩子以努力学习为代价的筹码。

    ⑩在期待新的飞机模型到来的日子里,汪淘会有各种努力和想象,并在不断的想象中刷新自己,不断地挑战自己与飞翔相关的各种极限,无论是思想还是身体。

    ⑪挑战极限,騎着自行车在与天最近的山顶冲飙,是汪淘用来弥补飞翔梦想的一种形式。

    ⑫远处,午后的暴雨顷刻使西湖的整个上空从湛蓝变成乌黑,闷闷的雷声在云中翻动,天空寂静。而后雨声来了,沙沙沙地跑过炙热的湖面,直往宝石山奔来,山林中的树和叶摇晃着搅动起来,并掀起落叶下一股新鲜的泥土气息。

    ⑬汪淘刹那间精神抖擞起来,迅捷如一头豹,一个纵跃上了车。

    ⑭“山下等我……”声音瞬间远去,后半句母亲已听不见。雨点开始打在母亲的脸上,随后又夹起山体一种热腾腾的亢奋气息,去追赶飞驰而去的骑车少年。幸亏雷声大,雨点小,杭州夏日的雨说停就停。一大片带着浓厚雨量的黑云,以比自行车更快的速度在天空移动,转移到另一个山头。

    ⑮“感谢天公作美,保佑喜欢你的汪淘不会淋到雨,保佑他明天高考顺利。”这位从不迷信的母亲,对天合十祷告。

    ⑯“妈妈,如果我考得好,你能再为我的航模升级吗?”男孩仍不肯离去,在母亲的催促下,他眨着那双聪慧的黑眼睛,不失时机地向母亲提出要求。对他来说,飞机比高考重要。“没问题,没问题。”母亲赶紧答应,她认为高考前还是应该多复习点儿,有时这一两分之差,就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⑰自进入大学至今,已15年过去,汪淘总是不停地窥探梦想中的另一个自己。就像无畏的人类为追求难以到达的空间,不断地向极限挑战,探索天体,从100多年前飞机发明起便开始了的追梦旅程。

    ⑱在天空无疆的梦想里,我听到一种声音,很干净、很自由的一种高音,华丽、持续地,一波又一波升高,就像之前汪淘从山顶飞飙下来的抛物线,在每一次应该有升高记号的地方,我都很紧张,唯恐那声音自高空破裂跌落——还好没有。

    ⑲今天,汪淘研发的大疆无人机,像夜空中翱翔的星星,静定成一种非常高远的光,闪烁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为人类的新梦想建立着信仰。

    ⑳“我想去天空的尽头一窥究竟……”男孩的声音,依然定格在母亲的天空。

阅读《老山界》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和做(节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阅读

锻打

刘成章

①这片沃野,出小麦,出玉米,出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还出杏子和柿子.

②这片沃野,也出过一些成语和故事,例如“泾渭分明”、《柳毅传书》等.

③这片沃野,叫作泾阳,

④现当代好几位引人瞩目的文化名人出白这里:于右任、吴宓、李若冰、雷抒雁……他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艺术,如今都已作古、

⑤作家白描也出生在这里,这裸葆有青春的树,枝枝丫丫,花开正红,他热爱这片沃野,退休后回到这里汲取灵感,埋头写作,推出了一本抒写家乡的皇皇巨著:《天下第一果》.

⑥当人们正在阅读和品味他的书时,他又投入了另一场劳动.

!!!!火花四溅!

⑧他和泾阳的一位铁匠,奋力打铁.

⑨白描抡着老锤,

⑩一块烧红的铁,被他们死死地摁在砧上,来回锻打,又翻转来锻打,锻打!锻打!叮锻打!每一锤都是那么气势磅礴,如暴雨雷霆!

⑪铁被打得遍体鳞伤,火焰般的铁屑落地变黑,而铁,已在剧痛中变形、升华,这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白描的脖子上,隆了肌肉流瘠:自描的上,汗水浪溶,白描的肺间如波海起伏,航是他的林在紧张呼吸,他在喘息.

⑬一个曾经的文弱书生,忽然间李逵起来。

⑭我已八十六岁了,作家打铁的场面,我是头一次看见。

白描打铁所产生的冲击力,令我激动不已,难以自持

⑯我似乎看见,一缕又一缕的历史云烟,在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上飘过,旧石器时代来了,又走了.新石器时代来了,也走了,接下来是青铜器时代.而铁器时代的开启,是三千多年前,是春秋战国,也就是白描刚写过的兴修郑国渠的年月.兴修郑国渠,工程浩大,十万人参加,每天会用坏多少工具,而白描此时的行为,活像是为郑国渠出力,我猜想,白描在抡着老锤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会想到这些。

⑰到了蒸汽时代,与它伴生的《国际歌》一直这么唱:

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⑲让思想冲破牢笼。
       ⑳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㉑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㉒好啊,咱们就烧,就打!

㉓在悲壮激越的歌声中,泾阳坚起了一座浸透着党的光辉的革命丰碑:安吴青训班。

㉔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英雄儿女,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了,他们一直奋斗到改革开放的年月,初心依然像块永不生锈的金子,闪闪发光,我猜想,白描在抡老锤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也会想到这些.

㉕往昔和今天,历史和现实,通过白描手里的老锤,在铁匠炉前,在铁砧上,得到了和谐的交融。

㉖这是充满力量感的雕塑,线条粗犷。

㉗这是震撼人心的打击乐,震响在时代的交响乐里.

㉘这是火与铁的热舞,直過生命和灵魂.

㉙它旋律优美如海的波涛,节奏铿锵似历史的巨轮在滚动.

㉚它演绎的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内心驾定,永不退缩,求索极致.

㉛法国大作家左拉曾在作品中说,因为看铁匠打铁,他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我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一步,但是,白描打铁的健美姿态,确实震撼了我,给了我力量,我觉得我年轻了好几岁,

㉜白描的怀前虽然有围裙,但是打铁时溅起的火花,还是向他的两臂、颈部和脸上,直奔而去,我看见一簇火花,似乎已经烧进他的肌肉里,他好像成了一块钢铁,他皮肤上沁出的汗珠,在炉火的照耀下,像灿烂的火花。

一层一层的火花,超荣,起来,溉成了流星雨,好不璨存目!流星雨装饰着德,他何其炎丽!

㉞无数的星星拱围着他,他好像站在星空之中.

㉟白描浑身大汗淋漓,忘情地抡着老锤,他在说:

㊱“我也是在锻打自己!

㊲生命,永远需要不息的追求,

㊳记得有一首诗这样说:“敢迎烈焰方成器,不鼓清风怎铸魂?”我想把这两句诗,送给白描,送给一切有志气的劳动者,并向他们致以敬意!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10日)

【悟·民风价值】 

第一单元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 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 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 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祥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课文链接】       《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