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常州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选段(有删改),完成后面小题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选文中“我”对“大地”的称呼由“她”逐渐变成了“你”,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2)、细读选文,简述划线句的朗读建议及其理由。
举一反三

                                                                                                         惊 蛰
                                                                                                          苇岸
       ①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②“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③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小麦已经返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
       ④“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选自《大地上的事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

插秧

吴昌勇

①农家日子的富态,尽在土地的富态里,尽在庄稼人早出晚归的耕作里。

②过了雨水节气,春耕的第一犁往往从水田开始。些许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浓郁的泥腥味,这是生着肥膘的好田独有的气息。

③水田需要水养。深耕过后,农人从沟渠边,将哗哗流淌的纯银水花赶进田里,如赶着一群引吭高歌的大白鹅。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腮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

④这头的水田被溪水泡着,被和煦的春光暖着,那边已经开始忙着将晾晒干燥的谷种簸去杂质和秕谷,精选出最饱满的谷粒准备催芽。

⑤清冽的山泉水,先冲,再淘,后泡。等到谷壳彻底软化,巧手的农妇小心翼翼地将其用细纱布包裹起来,装进透气的竹篾筐。三五天时间,半湿半干的谷种,在半睡半醒中萌出新芽。

⑥在水田的正中,农人用新泥为这些初生的稻芽建造出新居——一个三五平方米的长方形簇格,铺上清水的床单,平整熨帖。清明前后,谷种如雨滴般从农人的手中均匀地洒落,在泥水的襁褓里完成由芽到叶的成长。陪伴它们的,是春天的蛙鸣和一群油滑光亮的蝌蚪。

⑦节气到了谷雨,春天和夏天隔空有了第一次握手。草木葱茏,雨水充沛,正是插秧的好时节。早上日头刚升起来,男劳力在田坎上脱鞋脱袜,挽起裤腿,进入水田将秧苗连根拔出,用清水淘去根部的泥浆,扎成茶杯粗细的小捆。待到秧苗全部移除,再将水田耘耥成平整的镜面。

⑧一切准备就绪,村里的男人们排成一排,左手握着苗捆,右手食指和拇指从中分出三两根,捏紧苗身,用手指的力量将根须直接送进油汪汪的泥水里。第一行秧苗笔直地立起身子,苗距齐整,不用比画,庄稼人的眼比尺子更精准。从田里拔出沾满泥水的裤脚,后退一步,紧接着,是第二行、第三行,刚刚还是一汪泥水的田逐渐有了满眼新绿。

⑨头顶是蓝天白云,眼前是晃动的水面。波光里,满是泥水、汗水的脸,能感受到秧苗的悠悠鼻息。说着,笑着,憧憬着,水田里满是庄稼人朴实的想象,满是鸟语和蛙鸣。

当西山的夕阳将一抹红晕洒在水面,微热的山风轻轻拂过,每一株秧苗都在草木和溪流的掌声中抬头挺胸。它们向面前的庄稼人深鞠躬,向它们扎根的水田深鞠躬,也向远山近水深鞠躬。它们轻盈的身姿倒映在水中,好似春天的水田长出的新羽。

⑪入夜,八仙桌上已经摆上酒菜,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围坐在一起,不醉不归。他们齐刷刷将酒杯举起,高过头顶,高过浓浓的夜色,为新栽的禾苗祈祷风调雨顺,也为大地粮仓祈祷五谷丰登。

⑫离他们不远处,稻田里的夜宴刚刚开始。禾苗和庄稼汉一样,开怀畅饮山溪清流。一群小青蛙第一次打开嗓子唱响丰年之歌。这一刻,大地、庄稼和农人,在茫茫夜色里紧紧拥抱在一起。

(选自2024年3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____

郭震海

①A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家畜和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⑥B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 , 喜欢往灌木丛里 , 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位位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 , ____。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3月22日第20版)

现代文阅读

人间最美初夏时

鲁北明月

    相比寒意料峭中的春红匆匆谢去,初夏才是人间最美的时光。

    这个时节有最美的风,南风吹笋,熏风入弦;也有最好的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还有最美的绿。有最好的阳光,明而不媚,浓而不烈;还有最好的节气,小满和芒种。这个时节,北方的小麦正在灌浆,南方的水稻开始播种,感觉是场为期一年的四幕剧,喧哗的前奏与交代接近尾声,随之而来的是故事的精彩铺陈和情节的渐入佳境。

    初夏时节,万物生长,花自然不会少。譬如蔷薇,据说原名叫“墙藤”,亦名“墙蘼”。按李时珍的说法,因其“草蔓柔靡,依墙援而生”,故名“墙蘼”。“墙藤”“墙蘼”也好,“蔷薇”也罢,叫什么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城市凡有蔷薇的地方,那里就会有一堵如火焰般热烈的花墙,成为万绿丛中最为醒目的点缀。相比春天的梅、樱以及谷雨前花开时节的牡丹,初夏的花色大都是低调甚至内敛的,香樟、女贞、木兰以及楝树的花都选择开在树顶。我曾长久地抬头,远远地看一株楝树,看淡紫的花,细细碎碎密密地开在高高的树巅。那些花像是刻意避开人间烟火,选择与夏日的云天风雨阳光为伴,绚烂中平添几分含蓄与从容的奢华。郑振铎译本的泰戈尔《飞鸟集》中有佳句“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我认为绚烂一词远非字面的华丽。

    初夏时节,其实更宜观绿,杨万里有诗云:“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又和风雨二首》(其二)]各种质地的绿,在初夏的阳光里汪洋恣肆,层层叠叠,弥散着无穷的生命张力与赤诚。有一日闲走林间,头上绿盖如波,地上光影自动,就连空气里仿佛也浸润着浓稠的绿意和生命的律动。不过,最让人惊喜的还得是那些叶底再也掩藏不住的收获,那些曾经在春风里让人惊艳,在春雨里让人惋惜的花朵,正在初夏时节魔术般地幻化出缤纷的夏果。

    再看宋代词人赵彦端午睡醒来发现的惊喜,“午醉醒来一面风,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我猜想:赵先生大概率会当场采下那樱桃偷偷塞进嘴里吧。换作我,也是这副吃相。“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青的梅子,红的樱桃,黄的枇杷和紫的杨梅,初夏时节的阳光下、风雨里,所有事物都在不停地长大,不停地成熟,不停地圆满,不停地让人间热烈和丰富起来。

    那日走到构树下,看见成熟的构树果(又称楮实)像爆裂的红色绒球疏疏地挂在枝丫上,再次想起赵彦端。面对肥美多汁的诱惑,看看四下无人,我也采下一枚,扯一丝红红的果肉塞进嘴里,黏黏的,像桑葚。事后想起梭罗在《野果》中有关于草莓的一小段文字:“仿佛天意,初夏时咬开一个草莓,就真的像吃下一颗红彤彤的心,勇气豪情顿时油然而生,一年余下漫长的日子里就能面对一切,担当一切。”

    当然,即使没吃草莓或构树的红果,在这万物葱、欣欣向荣的初夏,在这所有的美好正在奔涌而来的当下,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只管低调、谦逊和努力奔赴!就似那日看到的一株笋,不,应该说是一棵年轻的竹子,还没开枝散叶,但已经比所有的竹子都要高。年轻的竹子远远地伫立在竹林外围,初夏的风雨里仿佛正在微微抱拳躬身,轻轻地说一声:初来乍到,请多指教!

【注释】①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