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
——中国史学家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但又具有坚决反抗外敌入侵的传统。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材料三:温家宝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损。中日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对两国、对亚洲、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新浪网·新华社北京(2009年)11月11日电
改革与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 国家富裕,军力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19世纪),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全球通史》
材料三:
材料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张骞通西域
材料一:从6世纪开始,中国文明大规模地传入日本,由大陆渡海而来的学生、教师、匠人和僧侣,不仅随身带来了新的宗教,还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它先是主动与海外各国沟通,后来又走向保守,命令沿海人民不得下海,也不得与来华的番船交通。出海的舰船被搁置废烂,连航海图都被焚毁。在最后一次航行的一百多年后,中国东南沿海遭受倭寇侵扰,澳门落入葡萄牙手中。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中国当康雍乾三世曾强盛一时,以致清廷及许多知识分子,自满之余一步一步走向心理上的自闭。实际上,在其全盛之时,清朝已是中国文化的黄昏,道光之后则是一抹余晖,隐入苍茫暮色。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