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握,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给山西盐商》
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一:农业时代中国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主要与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以国家政治为内核的聚集效应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农业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的。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规律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来,以现代工业、商业、金融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日渐上升,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城市成为国家经济和地区的经济中心,产生了巨大的聚集效应。
——摘编自何一民《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
材料二:新中国因战后重建和恢复经济的需要,在1949到1957年,城镇人口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然而在1958年末起,城镇人口的增长受到政府严格控制。通过户口登记和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基本上是官方控制。因此城镇的发展紧密地依附于政府的工业化政策和政治发展进程。在最近30年,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成为新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动力。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一 (清前期)苏城机户(工场主)多雇人工织。机户靠手中的资本、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雇工),“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匠(雇工)“计日受值”或“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据《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二 清朝雍正帝时“因用兵西北,恐漏泄机密”,故设军机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清朝雍正帝说:“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鸦片战争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用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摘编整理自赵尔撰《清史稿》
材料一: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一五”计划中规定:“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1955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6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试题篮